• 1、 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 类似的,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 2、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 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无论是官办的中央、地方各级学校,还是个人招收门徒的私学教育,在数量、规模等各方面不断发展,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东汉时,私学达四十余家之多,其中弟子千人以上者十三家,万人以上者二家。《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摘编自郭炳活《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教育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学校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农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特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汇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

    时期

    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

    “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

    “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葵花(从东南亚传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关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晚清时期

    “洋”字作物:洋葱(美国传教士带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欧洲)等

    ——据《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1)、 对材料中“胡”“海”“番”“洋”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指出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
  • 7、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

    时间

    诏书内容

    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

    “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

    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

    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

    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
  • 8、“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 9、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 B、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 D、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 10、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 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 11、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明确规定:“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诸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 )
    A、土地租赁关系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C、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制度相结合 D、关中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 12、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可知这一制度( )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无以填之”

    《史记·吴王濞传》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传》

    (梁孝王)府库金钱且直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传》

    A、是当时形势所迫的产物 B、导致王国势力超过中央 C、有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D、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回归
  • 13、2017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这一制度(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 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 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 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
  • 14、秦汉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区有县、邑、道及侯国四种类型,其中“道”是设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政区。汉代的道集中在西北和西部诸郡,即“有蛮夷曰道”。据此可知( )
    A、中央集权制具有多民族政权的性质 B、古代各级行政区域单位变更频繁 C、道作为基层政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秦汉的道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 15、先秦时期有“削木为罅”(鲸,支撑钟的木质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镓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鲸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 16、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 17、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
    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 18、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 19、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镯、环、璜、玦较多,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 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 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发展中心具有生成、发展与衰落的生命周期,从而导致世界发展中心的转移。 世界发展中心形成于古代亚洲,近代以来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目前出现向亚洲太平洋回归的新趋势,并形成其新特征。

    ——摘编自金泓汎、全毅《世界发展中心转移与亚太发展中心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中心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676 677 678 679 6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