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针对“抽点中男入伍”的问题多次下发文书,时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始终“不肯署敕”。太宗即使当面讯问魏征,也无力改变其态度,只得作罢。这表明当时( )A、程序正义得到尊重 B、君主权威遭到削弱 C、三省分工较为明确 D、施政强调以民为本
-
2、汉初尽管摒弃了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但是从“约法三章”到《九章律》的制定,依然在践行法家的“缘法而治”,即便是在汉武帝时期,“缘法而治”的治国方式仍未改变,被称为“儒表法里”。据此可知汉朝( )A、重视民众道德教化 B、实行礼法并用策略 C、因袭秦朝理政举措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3、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越往基层,官僚越少。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户通过宗族或者村落来处理,即“民事民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A、存在严重的割据隐患 B、长期遵循宗法制原则 C、继承了原始民主传统 D、体现了一定的多元性
-
4、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亚商贸通道示意图
——据【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以“丝绸之路”而著称的欧亚商贸通道被冠以多种称呼:“信仰之路”、“和睦之路”“帝国之路”、“危机之路”、“白银之路”、“冷战之路”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这条商路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欧亚商路,选择某一称呼或自拟一个称呼,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主导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认识。 -
7、 某同学在开展关于“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的主题研究时,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某岛)岛民们也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人和安达卢西亚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我的信使也将带给阁下一些他们用以做面包的那些种子。
——参与过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安格勒利亚,于1494年5月3日致罗马教廷国务大臣的信件
材料二 1542年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圈,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摩恩哈德·福克斯编基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材料三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成为一个农场主送给罗维戈的圣巴托罗缪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栽, “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
指出材料一、二、三各涉及哪种类别的文献史料,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玉米在欧洲传播的价值。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交通系统列为统一国家赖以生存的首要组织,认为“交通系统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们是大一统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制度”。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图1中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信息并分析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
9、 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
10、 《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建立“福利国家” 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发展“混合经济” D、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
11、近日,包括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不寻常的猴痘病例。世卫组织称:猴痘疫情在非流行国家可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
12、研读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从中可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是,这些历史图片( )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呈现了古代手工技术的概貌 C、可为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佐证 D、反映了工艺品影响体育发展
-
1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这表明( )A、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 B、中国亟需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市场是解决中国种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D、粮食供应不足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
14、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示》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摘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
——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
材料二 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
——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
18、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转移。党中央的做法( )A、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 C、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D、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
-
19、 1948年6月,毛泽东代表中央专门发出《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应向中央报告的事项》,要求地方在原有基础上向中央报告包括税收、财政预算等18个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改革等方面。这一规定( )A、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C、适应了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 D、建立了地方请示报告制度
-
20、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放宽对外国在华媒体新闻报道的审查,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军政要员还经常接见外国记者,发表具有权威性的谈话和战况报告。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A、借助外媒以获得国际的支持 B、宣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为统一战线建立作舆论准备 D、沿袭了不抵抗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