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 )
    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 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 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
  • 2、 民国初年,政府多次颁布“剪发令”,社会对此存在不同反应:政府官员、革命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动剪辫;部分普通民众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被动剪辫;一部分清朝遗老、保守士绅、偏远乡村的人们反对剪辫。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存在地区差异 B、北洋政府力主社会变革 C、移风易俗获得民众支持 D、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
  • 3、 1904年,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对此《东方杂志》指出其意无非“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归于政府。据此可知,清政府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统治 B、为推行新政做必要准备 C、削弱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 D、防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4、 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是往后看,试图按照理想中的古代大同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资政新篇》是向前看,试图通过效法西方,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全面实施了革命纲领 B、致力于国家出路的探索 C、成功突破了阶级局限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5、 明末清初,伴随着传教士来华,西学也随之传入中国。下表是徐光启与外国学者合译的著作统计。徐光启的学术研究( )

    中方译者

    外方译者

    合译著作

    所属学科

    徐光启

    利玛窦

    《几何原本(前6卷)》《测量法义》《测量义同》《勾股义》

    数学

    熊三拔

    《简平仪说》《崇祯历书》等历局集体译书成果共135卷

    天文、历法

    汤若望等

    《泰西水法》

    水利

    A、彰显了经世致用治学态度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颠覆了士人传统的夷夏观念 D、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 6、 柳永的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都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据此可知,柳永的词( )
    A、迎合了儒学复兴的潮流 B、折射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契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 7、 在北宋政治结构里“中书、枢密、三司各不相涉”,“宰相亦不独置,或两相三参,或三相两参”,甚至更有台谏制度以相制衡。这体现出北宋( )
    A、宰相权力的分散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
  • 8、下表是关于唐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农民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唐咸通中,岳州有村人,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剜其肉截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

    《太平广记》

    ‘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地坑。”

    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区域开发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C、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的现象 D、丝绸之路繁荣促进商业发展
  • 9、 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 )
    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10、下表为汉代刺史迁任统计。这体现了汉代刺史制度( )

    官员

    俸禄(石)

    掌职

    迁任人数

    县令

    500-1000

    县内政务

    15人

    公国相

    2000

    公国大小事务

    1人

    侍御史

    600

    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等

    10人

    谏议大夫

    600

    掌顾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3人

    A、以卑制高的政治理念 B、以中央官员为主要来源 C、旨在打击豪强的势力 D、注重官员基层治理经验
  • 11、 春秋时期,秦武公曾攻取邦、冀戎,并在其地设县;晋侯也曾以“瓜衍之县”“先茅之县”赏赐有功者。其他诸侯国的县也由君主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分封制 B、官僚政治的发展趋向 C、西周政治传统遭到完全破坏 D、各国变法的成效显著
  • 12、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文化有多个组成部分,“其主体内容是继承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遗存的器物;还有源自西北地区的制铜工艺;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镯、玉柱状饰;源自海岱地区的黑色陶和黑皮陶”。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夏朝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二里头文化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D、中华早期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发展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的历史学家,通常以政权为中心谈论和研究历史,并且以一个政权疆域的大小,或者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一个政权好与坏的标准。比如中国古代的史官对秦朝和隋朝的评价比较低。这两个朝代疆域并不算小,但它们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还留下了暴政的名声。相对于秦朝和隋朝,人们对汉和唐的评价则很高。因为很显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很长。而且在他们统治期间,中原地区相对稳定。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则通常会把秦汉,隋唐放到一起来看待。因为汉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继承了秦的制度。而唐取代隋,不过是统治者从关陇集团中的杨家变成李家。

    ——摘编自吴军《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今历史学家们看待历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具备卓越的才华和实力的人才。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和后期进士分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原因。

  • 16、 20世纪60年代,南非在美国的默许下,阻碍苏联支持的纳米比亚人民解放运动。80年代,美国公开支持纳米比亚反政府武装力量,并提供大量援助。直到1988年底,《西南非洲和平协议》的签署才结束了纳米比亚内战。纳米比亚独立运动折射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 B、非洲独立运动力量分散 C、全球竞争的加剧 D、美国综合实力不断下降
  • 17、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英国( )

    时间

    行业

    地区

    工业革命前

    毛纺织业

    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后

    棉纺织工业

    英国西北方向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等城市兴起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等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炼铁中心

    A、可开采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B、城市化进程因工业革命而加快 C、工业化推动了经济重心转移 D、棉纺织工业逐渐取代毛纺织业
  • 18、 波斯的疆域在大流士一世时达到 1000 万平方公里,帝国内有四个首都,采用总督自治和中央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且,每个地区的税收比例和上缴的物品种类都不同。这( )
    A、基于帝国内部经济文化的差异 B、保障了中央政令的通畅 C、表明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 D、体现了波斯文明的包容
  • 19、新中国初期,读报组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读报员利用午休时间向群众讲解时事。 “读报组”的推广( )

    A、提高了全国人口的识字率 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D、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 20、下图是1931—1936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改变 B、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受经济危机冲击 D、国民政府财力与实力增强
上一页 675 676 677 678 6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