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是从《元史·地理》所记载的相关数据中整理的元代人口统计(单位:户)。影响图中人口户数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耕地数量多少 B、国家是否统一 C、生产力水平高低 D、民族关系好坏
  • 2、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将民间语言作为小说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英雄)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 )
    A、使中国古代小说进入鼎盛时期 B、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C、反映出宋代文学已完全世俗化 D、挑战了理学倡导的伦理观念
  • 3、西魏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充满部落武装色彩的特殊军制,统兵大将类同酋长,战士户籍不隶州县。到了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军人户籍一律归地方政府管辖。这一变化(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C、推动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4、秦代妇女从事的行业很广泛,她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可以从事纺织业、矿业等商业活动,某些经营有方的妇女甚至得到了秦始皇的褒奖。由此可知,秦代( )
    A、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重视发展社会经济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5、“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在春秋以前,官僚依附于贵族,类似贵族的管家或管事。春秋战国时期,官僚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并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职权。这一转变有利于( )
    A、统一大业的实现 B、王室地位的稳固 C、专制政体的建立 D、华夏认同的强化
  •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7、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 10、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B、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C、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 11、公元9世纪,基督教势力开始迅速扩张,教会法不仅掌控着宗教世界,同时也伸向了世俗社会。“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激发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圣经》中诚实公正的观念、自由人权的理念、社会契约和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与宗教的新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这表明( )
    A、基督教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源头 B、启蒙思想理论源于基督教经典 C、西方民主制度建立得益于教会 D、宗教文化影响近代法律的面貌
  • 12、福特在《统治的热望》一书中认为:“比起其他城邦的人来,雅典人允许个性更少羁绊,鼓励个人天分更加充分的发展。”而罗马元老院在没有遇到任何严峻挑战的环境下有权颁布“元老院最后决议”,并且对其决策的正确与否公民无人质疑。据此可知( )
    A、雅典国家权力掌握在雅典人手中 B、雅典公民具有绝对的政治自由权 C、罗马共和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D、元老院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13、在宪法规范用语方面,“八二宪法”重视用语的法律化,避免了“七五宪法”“七八宪法”两部宪法中的政治术语或词语以及领导人的语录式的表述,保证了法律语言的规范性,且在内容的表述上也更为明确和具体。据此可知,“八二宪法”( )
    A、体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开启了我国法制化进程 D、具有超越时代的适用性
  • 14、如表是1921年11月23日顾维钧代表向华盛顿会议递交的一个中国提案的内容。该提案体现了当时中国( )

    (一)请于若干时间以后,复还中国税则自由权。此项时间之多寡,应行酌定。

    (二)请于此项时间以内,准许中国收取至高之价,并有全权区别需要品与奢华品以及其他各品。

    (三)请自一千九百二十二年一月一日起,增收至百分之十二分半。

    A、积极开展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B、为本国民族工业争取了有利环境 C、提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际形象 D、滞缓了欧美国家商品倾销的步伐
  • 15、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利用改制宪法的办法,增加总统的职权;后又通过投票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据此可知( )
    A、法治已经取代人治 B、国人支持复辟帝制 C、宪政意识有所增强 D、复辟已有法律依据
  • 16、1909年,上海发生各驻在国外交官和金融从业者联手抵制中方银行发钞事件,遭到两江总督端方的激烈批评:“查各国通例,本国境内向不准用别国钞票。中国听各国银行钞票一律行用,已属万分通融……今各国忽创议抵制不用中国钞票,喧宾夺主,实足骇人听闻!”这一斗争( )
    A、改变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 B、有助于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发展 C、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D、客观上捍卫了中国的金融主权
  • 17、清末立宪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主要基于( )
    A、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B、西方民主和宪政思想被广泛接受 C、预备立宪推行并取得巨大成就 D、日本跃升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
  • 18、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

    《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 19、《宋朝事实类苑》中有记载:福州有一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常到她那儿喝酒,并为这家酒店写了一个酒望子(酒店招牌)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自此“酒售数倍”。这反映了( )
    A、官府鼓励商品贸易 B、商品销售手段多样 C、士人投身商业活动 D、文学与商业的融合
  • 20、唐代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的基层组织是乡里,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里正一人,且用“坊郭户”来称呼城市居民,但未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唐到宋的变化反映了( )
    A、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户籍管理趋于严密 D、国家财源不断拓展
上一页 673 674 675 676 6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