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图为1303年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会议通过的法规。这反映出剑桥大学( )
◆一切法令和特许权只能通过大学全体会议的多数投票确定。
◆剑桥所有的布道活动必须在大圣玛丽学院定期进行。
◆在大圣玛丽学院进行布道的人选必须由校长确定。
A、摆脱了教会影响 B、获得了自治权力 C、取得了王权支持 D、具备了独立精神 -
2、 法国史学家布洛赫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在实施国政时需王国议事会商议,但在这样的商议中,“国王仅仅是去寻求他的主要臣属和个人的封臣的建议……而这条准则如何被严格运用,则取决于力量的平衡”。他意在说明国王与封臣的关系( )A、具有不对等性 B、保持着平衡状态 C、极其容易破裂 D、已失去社会约束
-
3、 到1978年底,全国大约有各类社队企业152.4万家,社队企业收入为431.4亿元,占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7%,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这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B、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C、农村产业结构有所突破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为增加
-
4、 1950年,刘少奇提出:“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A、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提升了基层组织动员能力 C、落实了基层民主制度 D、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5、 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中指出:“过去阶段中,由于国民党的不愿意与民众的动员不够,因而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这必须在今后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决议( )A、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 B、突出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强调完善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6、 1875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官方亟宜澄叙。外省督抚遇有地方差委事宜,自应于本省各员内量材器使。嗣后不得率调他省人员,以杜营私奔竞之弊。”该上谕意在强调(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C、官员结党营私严重 D、中央权力有待加强
-
7、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税种所占比重(%)变化对照表。这一现象( )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42
76
13
0
11
1885
48
11
19
22
1911
27
26
24
23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于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
A、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C、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
8、 明朝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该制度( )A、保障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B、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 C、反映了监察制度的严密性 D、体现了官员考核的科学性
-
9、 两宋时期,商人群体消费书画艺术品等高雅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一些人购买字画“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这说明当时( )A、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D、市民兴起推动文化进步
-
10、 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A、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考古学家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阶级分化的加剧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
12、论述题:历史图片往往是浓缩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论题,加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摘编自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学者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 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各自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况宋代理学的主要主张有哪些?(3)、据材料三,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的主张。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
16、英国领导人“极度害怕共产主义的领导,他们相信希特勒的扩张目的可被英国利用了来摧毁苏联和摆脱欧洲共产主义的威胁”。由此,张伯伦政府暗中纵容了“对共产主义国家的破坏”。材料强调的是( )A、意识形态导致绥靖政策实施 B、英国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C、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野心 D、绥靖政策给欧洲带来了巨大损失
-
17、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微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A、西方国家维护传统殖民体系 B、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
18、1917年,列宁指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但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必须向小农让步。” 1922年又指出:“必须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凡愿自行耕种的公民,有权无限期地使用土地,经营农业。” 以上论断( )A、旨在巩固新生政权 B、有助于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C、规范小农改造方式 D、实践并丰富社会主义理论
-
19、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据此可知,霍布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B、理论主张具有一定局限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推崇契约下的民主共和
-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西欧人不再被扩张中的伊斯兰教围困在欧亚大陆西端。相反,他们已通过赢得对印度洋的控制,从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而俄罗斯人则已通过征服西伯利亚,从北面包围了穆斯林世界。……现在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C、引发了宗教战争 D、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