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 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 三史等。 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 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 年) 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

    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

    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

    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

    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 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

    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

    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

    强调过去二十年中, 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 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4) 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4)、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 2、1981-1987年间, 撒切尔政府出售 100多万套公共住宅, 获资 20多亿英镑; 将 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国企员工减员60万,产值在国家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79年的 11.5%下降到了 6.5%。截至 1988年底,政府通过出售住房与国有企业的总收入超过 200亿英镑。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国家的经济干预 B、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C、损害了市场的调节机制 D、增强了经济的发展动力
  • 3、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与意大利政府签订了《乌西阿利条约》。条约载明,埃塞俄比亚皇帝与其他欧洲国家交往时,可以通过意大利政府给予协助。意大利文本却把“可以”一词换成“必须”,并声称埃塞俄比亚已接受意大利的“保护”。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法西斯的侵略野心膨胀 B、非洲民族独立思想广泛传播 C、外部支持推动民族独立 D、帝国主义势力破坏国家主权
  • 4、伊拉斯谟在 1511 年出版的著作中,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先上一堂简短的语法课后,就带学生接触原文,把原文像谚语一样刻在戒指或杯子上,用原文编笑话,让原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B、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 C、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追求
  • 5、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 6、埃及古王国时期开始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这表明当时( )
    A、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B、注重贵族政治传统 C、神庙主导现世生活 D、君主权威至高无上
  • 7、学者萧冬连在一著作中指出当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实行新民主主义; 仿效苏联模式; 追寻赶超之路; 发动继续革命; 转向改革开放。由此可知,该著作的主题为( )
    A、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B、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选择 C、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探索 D、走入苏联模式的前因后果
  • 8、1946年11 月,中共中央第一次用“人民解放战争”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的提法,并号召“团结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为粉碎蒋介石进攻,建立民主的中国而奋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冷战逐步形成 B、全面内战即将爆发 C、战略反攻序幕拉开 D、和平谈判基本破裂
  • 9、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人口 4.57 亿,其中,在沦陷区有 2.57 亿人。 当时中国流通的货币一种是重庆国民政府的法币,另一种是汪伪政府的中储券,1942年二者的比值大约为1:2, 1945年8月比值为1∶60, 1945 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比值为1∶20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政府搜刮原沦陷区资产 C、汪伪政府不得民心 D、抗战期间通货膨胀严重
  • 10、有学者认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中外关系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在陈腐的土壤上,洋务派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这表明( )
    A、清政府主导了工业化 B、中国工业化的艰巨性 C、中国工业化的机遇期 D、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 11、以下是明清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表。 据此可知,此时( )
     

    粮田数

    (万市亩)

    平均亩产

    (市斤)

    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

    扣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人均粮食数(市斤)

    万历时

    66075

    256

    808

    458

    乾隆中

    93249

    310

    791

    441

    嘉庆中

    94460

    319

    474

    121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农民赋役负担越发沉重 C、社会转型动力受阻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严重下降
  • 12、辽在地方上实行双轨政区制度,紧临北宋边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县施政; 中京道和东京道,以州县制和反映北边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对半参置; 上京道,以政区部族制为主兼置州县制。 同时,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县和部族两类政区,如上京道至少套置 36个州(军、城) 和州同级的21个部族。这种政区建置( )
    A、适应了辽朝经济民族形势 B、延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 C、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D、推动了边疆和中原的一体化
  • 13、宋代园林美学主张“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的观念,民居除了满足基本的住房需求外,还要将建筑物与自然风光打造得浑然一体,宅园合一。园林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看似随意布列,其实都以类比、象征等方式暗含着主人的个性和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宋代园林( )
    A、渗透了理学中的美学思想 B、植根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颠覆了中华传统建筑风格 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 14、史书记载,南朝高僧释昙迁“少而俊朗,爽异常伦。年十三,令舅氏传授……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剖卦析爻,妙穷象系,奇迁精采。”这可以用来研究( )
    A、佛教儒学化的因缘 B、动荡局势下民众的精神危机 C、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 D、佛教盛行所带来的社会冲击
  • 15、汉高祖封功臣为列侯,但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食租税。汉文帝改侯邑为侯国,功臣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同时,通过“为吏及诏所止者”的方式,对于信任的功臣,则可以继续留居长安,并有意将新封侯国安置于汉郡。据此可知,汉文帝创立侯国制度旨在(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化解皇权政治的潜在威胁 C、依靠功臣加强基层治理 D、解决郡国并行带来的弊端
  • 16、下表是早期文献中关于德刑关系的记载。这些史料反映了( )

    摘录

    出处

    “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 勿庸杀之, 姑惟教之。”

    《周书·酒诰》

    “议事以制, 不为刑辟”,“德以柔中国, 刑以威四夷”。

    《左传》

    “礼之所去, 刑之所取, 失礼则入刑, 相为表里者也。”

    《后汉书·陈宠列传》

    A、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C、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D、礼法之争的发展演变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面世后,以杰斐逊、麦迪逊等为首的美国国父们都非常赞同该书的自由贸易主张。然而,实际上进行这种自由贸易活动需要主权国家缔结通商条约。然而一盘散沙的美国并不能赢得外国的信任,因为它们认为无权征税的美国中央政府也没有力量去执行条约。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关税法,它明确规定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5%的从价税,使原先的自由贸易设想付诸实现。

    英美战争结束后,大量进口货涌入美国,充斥了市场,迫使许多在战时建立的制造工厂停业。于是,美国通过了 1816年关税法案,征收平均为 42%的高关税。1828年的关税法,更是将平均税率飙升至61.7%。为此,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于是 1833 年通过了妥协关税法,规定关税率的最高限额为 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 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税率。1846 年,为了争取更多的出口市场,美国国会通过了以信奉自由贸易的财政部长罗伯特·沃克命名的关税法。从 1846年直到1861年,美国持续保持相对较低的关税率,它比1815年以后的任何时期还更接近于自由贸易。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第一部关税法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的特点并说明关税政策调整的意图。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 年,全国城镇待业人员接近2000 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及其占人口比重数额的最高峰。4 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改革招工办法的规定》。7月,全市实行招工考试,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分配方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招收退休、退职工人子女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等文件。 实行新的退休、退职条例后,北京市 1979年全年有21万名职工退休、退职,这一年通过退休顶替的方式安置了3.4万人,占已安置待业青年总数的9%。

    在就业、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党和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4月起,九个月安置了 18 700多人参加各种不同的生产服务合作社。对于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年和退休职工申请个体经济开业时,简化手续,并积极提供帮助。1983年个体户从业人数相较于1982年增长了 3.3 倍。北京市劳动服务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对待业青年进行就业前技术培训,安置时择优录用。这些新就业人员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批事无人干”“大批人无事干”的问题得到缓解。

    ——刘露《改革开放初期北京解决失业问题之探析》

    (1)、 根据材料,概括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期北京解决青年待业问题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期北京解决青年待业相关举措的积极作用。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幼儿(3—6岁)进行的教育。我国对幼儿的教育源远流长,近代又发生了显著变化。下表为我国各时期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状况

    西周

    王宫中设有孺子室,这是专门教养王室幼儿的机构

    两汉魏

    晋南北朝

    学前教育主要设置在家族内部,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唐代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小学,甚至农村的乡、里也不例外;私立的小学、蒙学较多;朝廷实行童子科考试

    北宋

    政府已开设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慈幼机构,对孤贫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家训、家诫、家范一类家教论著层出不穷

    明清

    儿童从小开始就被要求读经诵经;除中央某些官学外,地方学校特别是地方义学也兼收幼儿

    清末

    至1903 年,教会在中国纷纷设立幼教机构,为入小学打基础,但总体而言,“它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

    1904 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该章程借鉴日本的做法,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儿童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

    北洋政府

    1915年,公布《国民学校令》,基本沿袭了清末蒙养院政策;1916年,对其进行了修正,删去了“读经”“预备学校”等字样;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该案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提倡生活教育

    ——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酌议按地输丁之法,恭请圣裁……。止因直隶无地穷丁起见,而北五府(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宣化)丁浮于地,尤为苦累。故条奏摊丁……。 臣计之再三,北五府地少丁多,难就本州县之丁银摊入本州县地粮之内。 自当筹度尽善,以苏民困。……查直隶通属地粮共二百零三万四千七百两有奇,丁银共四十二万零八百两有奇。统为核算,将此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二百零三万四千七百两地粮之内,仍照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之患。

    ——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奏请(后被裁定实施)

    (1)、 材料反映了(朝代)的(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赋税制度在直隶地区的实施办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赋税制度实施的影响。
上一页 678 679 680 681 6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