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发挥积极作用,跨国公司也逐步恢复投资,金砖国家领导人不断会晤,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国际经济从整体上趋于好转。这体现了( )A、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发展中国家作用凸现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趋向多元 D、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
2、下表为19世纪 70年代初至80年代英国在非洲的扩张简表
地区
大事
北非
英国镇压了埃及阿拉比运动,占领了整个埃及
南非
英国灭掉了黑人祖鲁王国,把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布
尔人共和国(以荷兰裔为主的白人殖民政权)包围起来
西非
占领了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
东非
索马里沿海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镇压非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C、在非洲攫取的殖民地面积最大 D、积极参与瓜分非洲 -
3、1767—1768年,德意志近代文学先驱莱辛创作了《汉堡剧评》,批判了王公贵族的专制统治以及教会的反动作用。他主张戏剧应该生动地表现人的情感,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础上,重建德意志民族戏剧。莱辛的戏剧创作及理论(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C、弘扬与丰富了人文精神 D、否定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
4、下图描绘了 18世纪初英国约克郡西区毛纺织业的情况。这体现了( )A、大农场的普遍建立 B、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C、圈地运动的血腥性 D、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5、7世纪中期,日本废除贵族世袭制,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日本此举( )A、使天皇权力受到削弱 B、巩固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
6、自古埃及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公元前 1991—前 1962 年)起,历经六代,完成了对法尤姆沼泽地的开发,成片的沼泽变为肥田沃土,扩大耕地面积达 2 500多公顷。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 )A、农业庄园式劳作盛行 B、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C、人地之间的矛盾缓和 D、食物生产条件优越
-
7、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的发行( )A、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C、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D、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
8、陕甘宁边区的定边新塞工厂、靖边毛织工厂、盐池元华工厂,1943年扩大资金550万元,边区投资占扩大总额的 72.73%。当地商人与其他群众投资占27.27%。这些企业的发展( )A、得益于大生产运动的推动 B、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C、缘于民众抗日热情的提高 D、意在打破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
-
9、晚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固有的文化都是国粹,倡导“国故”。1923年,胡适提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我研究国故的目的是要从国故里面去找那些垃圾,然后把它彻底地给清除掉。”这在北京大学引起共鸣。据此可知( )A、理性主义影响近代学术研究 B、新文化运动内容不断丰富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 D、反对国粹成为学者的共识
-
10、下图是 1908年《神州日报》刊发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创作的主要背景是( )A、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 B、立宪派开始支持革命 C、清廷权威的不断加强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
11、清中期,统治者把与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通商视为“加惠远人,抚育四夷”,当“夷情恭顺”时,以通商怀柔,当“外夷桀骜”时,停止通商作为驭夷之策。这反映出,当时清廷( )A、意识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危害 B、用朝贡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C、尝试用国际法解决外贸争端 D、逐步改变闭关自守的政策
-
12、关于各行省的上供与留用,元代中央与行省整体上实施七三分成的政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行省掌握留用的“岁课羡余钞”竟多达四十七万缗,正额以外的羡余,行省官往往可以“百端欺隐,如同己物”。这表明元代( )A、行省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 C、各省赋税负担不均 D、中央集权体制式微
-
13、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 )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
-
14、汉武帝任用商人出身的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督办盐铁事务。任用精于心算的商人子弟桑弘羊为侍中,“三人言利,事析秋毫”。汉武帝此举意在( )A、解决封国问题 B、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平抑各地物价 D、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
15、《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 168 条。这说明( )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 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
-
16、考古发现,距今约 5000年前的河南庙底沟遗址的典型器物是花瓣纹彩陶,以粟、黍为主要栽培作物,已经饲养猪,出土的工具以石刀、石铲为代表。与其特征最接近的考古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 B、石家河遗址 C、良渚文化遗址 D、兴隆洼遗址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出现争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主张及实践进行阐释。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正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来不是狭小区域性的,而是跨国的。正是地中海的贸易网络,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北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才孕育出了荷兰、英国这样的海上强国。到1850年,英国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约21%,其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从而占据了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概要》
材料二 早在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也随之出现。16—18世纪,西欧国家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的展开,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化运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从而实现了近代世界经济的整体化。
——摘编自周友光《两次工业革命概述》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根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确立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地位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颁布主体
图书馆法律法规条例(部分内容)
1910年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
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1915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
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2017年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等
围绕“图书馆建设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1)、材料中贾谊阐述的是汉代的(政治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采取这一制度的依据。(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贾谊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