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像艺术是文艺复兴的主调,宗教是宗教改革的灵魂一样,科学与哲学也就成为启蒙运动的神。从这个立足点来看,文艺复兴的确传承了欧洲心灵发展的主流,后来导出了启蒙运动;而宗教改革却溢出常轨,排斥理性,重新肯定中世纪的信仰。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选取材料中局部或整体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认为,属灵的宗教与属世的生存两者之间并不能混淆。例如: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此外,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还认为,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从而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
——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是一场更为深广、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专制。他们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和落后性,大力提倡建立“理性王国”。启蒙运动极大启迪了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在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弘扬理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启蒙运动还为未来社会设计了分权制衡、社会契约等制度和措施。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马丁·路德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的意义。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二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
4、在邦联建立以后近十年时间中,美国有七个州随意发行杂乱无章的纸币,有九个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陆军。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关税,互设关卡,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对待别州的居民。各州为争夺西部土地的所有权和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局面( )A、反映分权制衡原则存在一定弊端 B、凸显了建立联邦制度的必要性 C、表明自由主义沦为政党斗争工具 D、说明独立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
5、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A、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
6、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政权由富裕市民掌握,丝织业、金融业冠绝欧洲。这为新文化的滋生和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主权在民 D、自由平等
-
7、19世纪初,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典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这部法律文献(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承认了黑奴制度的存在 C、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8、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这一变化说明物种交流( )A、改善了欧洲的饮食结构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C、扩大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带来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
9、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
10、阿拉伯帝国著名医学家铿迭著有22部医学著作,所谈及的药物中,约33%来自两河流域、23%来自希腊、18%来自波斯、13%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A、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B、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C、融合了东西方的医学成果 D、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
11、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A、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
12、13世纪的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声称, “当一个人为了公共福利经营贸易,以生活必需品供给国家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14世纪,罗马教宗甚至还封一名商人为圣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思想的盛行 B、宗教的腐化堕落 C、全球商路的开拓 D、城市经济的发展
-
13、下图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占有150俄亩土地者,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自备马匹、大刀、弓箭等。
A、实现富国强兵 B、进行土地改革 C、加紧对外扩张 D、加强沙皇权力 -
14、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的贡献。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农作物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古代西非班图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古代南亚人
芋头
古代中国人
水稻和粟
A、古代中国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B、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当地政权稳定 C、古代的原始文明具有多样性特点 D、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 -
15、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商业契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这些契约( )A、增加了商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 B、维护了商人群体的利益 C、维护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权威性 D、体现了对社会权利保护
-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1532
意大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首次出版,该书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摆脱了中世纪以神学为中心的政治理论的羁绊
1534
英国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被称为……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1641-1648
法国谈判代表杜·沃柯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全权代表鲁左在汉堡会晤后,决定举行一场“双规”性国际会议。该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规定了一些影响至今的外交关系理念、机制和原则
1762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1789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1814-1815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并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到19世纪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政治革命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材料二的观点。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451年
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
1466—1474年
地中海做过几次短途航行,读过《马可·波罗游记》
1476年
在里斯本办起了一个编制海图的企业,坚信地圆学说
1484年
向葡萄牙国王首次提出向西航行的建议遭到拒绝
1486年
受到西班牙伊莎贝尔王后的召见,王后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哥伦布的计划
1492年10月12日
国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协议,到达圣萨尔瓦多。
1493年9月25日
率船队第二次西航
1495年
他们在伊莎贝拉城掠获1500名印第安人为奴隶,遭到印第安人反抗
1497年5月30日
第三次驶向西印度,船队途中发生内讧
1502年4月3日
第四次航行,发现现在中美洲地区,建立殖民点
1505年5月
应召拜见国王,拒绝放弃在西印度的利益
1506年5月20日
殁于巴利亚多利德,终年55岁,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地区
——摘编自孙家望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结合材料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自拟观点,并就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释合理,条理清晰)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在军事上,将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帝国军队,组建的最具战斗力军队是所谓“不死队”。另外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为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下情上达和军队调动,在驿道沿途设驿站。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
材料二 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治理措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一方面用于传递帝国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调动军队;另一方面用于被征服地区朝贡。印加国王为统一宗教信仰,既强调太阳神印蒂的至高无上,同时敬奉古老神明帕恰卡马克和维拉科恰,对各被征服部族的神明兼容并蓄。利用战争这一特殊形式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最终打造了印加帝国的百年辉煌。
——摘编自林被甸《探访印加—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互动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印加帝国在治理措施上与大流士改革的相似之处,并结合相关史识,说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
19、“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
20、“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该材料( )A、揭示国际工人运动走向低潮的原因 B、客观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处境 C、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活动的写照 D、暗示了巴黎公社的斗争将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