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材料四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材料五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包括(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②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 ④“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3、“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段报告出自(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 4、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1974、1980、1985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5年: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A B、B C、C D、D
  • 6、2022年9月27日,有金冲及总主编、中华书局承担编辑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正式上架。丛书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按历史进程分为五编:

    第一编:1840——1921年,重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第二编:1921——1949年,记述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第三编:1949——1978年,记载了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

    第四编:1978——2012年:记录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第五编:2012年十八大以来: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精选入第三编的是( )

    A、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 B、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倡导两个“务必” C、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论述 D、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7、新中国成立初年,国民党特务曾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此,人民政府的举措是( )
    A、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制止投机资本稳定物价 D、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8、研究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地图反映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9、聂荣臻元帅在评价一场战役时这样写道:这是一次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这场战役是( )
    A、太原会战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10、下面示意图表明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的形势是( )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 D、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 1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他们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这时的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在“新的革命策略”指引下,中国共产党( )
    A、组织发动中心城市暴动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12、《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 )
    A、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 C、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 13、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列口号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
    A、扶清灭洋——太平天国运动 B、自强、求富——新文化运动 C、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运动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
  • 14、以下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或思想的是( )

    ①在东京建立同盟会 ②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④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5、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这一事件( )
    A、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B、标志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促进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D、推动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 16、自2015年8月起,在黄海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打捞中,100多件文物陆续出水,其中一组瓷器碎片拼合后,出现了显现出“致远”的铭文字样,成为推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的依据。作为重要的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8、如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颁发于( )

    A、在广州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战争期间
  • 19、下图为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但因其没有以中国为中心,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这反映出( )

    A、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封建专制制度已走向衰落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广大民众地理学知识有限
  • 20、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科举考试的推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对外交往的频繁
上一页 434 435 436 437 4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