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念应属于(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黄宗羲
  • 2、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王朝修筑长城。下图所示的长城修筑的朝代是( )

    A、战国 B、秦朝 C、元朝 D、明朝
  • 3、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 )
    A、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 4、辽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了唐宋制度,同时还实行猛安谋克的管理系统。这些制度的实施( )
    A、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 B、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C、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D、体现其因俗而治的特点
  • 5、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解决财政危机 D、缓解边防压力
  • 6、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下列成就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是( )

    ①司马迁的《史记》 ②大同的云冈石窟 ③颜真卿的楷书 ④宋明时期的理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7、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下图空白处是( )

    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8、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 9、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 10、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据此可见,当时( )

    A、羌族完成了内迁的历史进程 B、西晋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内迁少数民族取代西晋政权 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地区
  • 11、汉高祖刘邦继承秦朝制度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策在他和吕后统治时期,勉强起些作用;但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高祖的“权宜之策”对汉朝危害最大的是( )
    A、郡县分封并行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均输平准 D、设13州刺史
  • 12、下图为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铜权”,权身有用小篆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个诏文,其中一个昭文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下列对秦铜权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实物史料 ②为研究秦朝统一度量衡提供佐证

    ③是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体现 ④权身上的小篆是书法艺术的体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3、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这样的思想主张最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本书籍中( )
    A、《论语》 B、《老子》 C、《韩非子》 D、《离骚》
  • 14、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①遗址多在大江大河流域 ②形成南粟北稻农业格局

    ③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④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15、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阶段

    阶段特征

    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

    全方位外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一五计划”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是怎样实践的?结果如何?有何启示?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过草地材料二:七律·长征

    (绘画作品,创作于1976-1977年)毛泽东

    (写于1935年9-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以上两则材料都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试说明理由。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

  • 19、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③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④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上一页 435 436 437 438 4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