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图示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体现了( )

    (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①中美关系不断地深化发展②我国外交政策由对抗走向对话

    ③我国积极寻求与大国结盟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2年“九二共识”

    A、统一大业的推进 B、经济改革的深化 C、对外开放的扩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
  • 3、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707”工程,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中国才服役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
  • 4、下表是1978—1982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年人均纯收入(元)

    133.6

    191.3

    270.1

    A、经济特区广泛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5、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人民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6、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中国共产党简史》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国民革命兴起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8、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中国积极参与谋划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④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纪念碑,是一个“台历”式石碑。纪念碑上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标志( )
    A、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C、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 10、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意在强调( )
    A、以城市斗争为工作的中心 B、改变游击战作战方式的重要性 C、尽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11、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失败
  • 1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 13、“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这次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 14、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记录表。由此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B、以罢工形式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C、注重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D、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 15、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独立与进步 D、民权与平等
  • 16、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级,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 17、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 )
    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 D、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 18、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19、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 20、《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上一页 436 437 438 439 4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