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让“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各政党在全国人大中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针对一线代表相对较少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这反映出我国( )A、注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注重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C、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多样化 D、创新直接民主实现形式
-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A、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 C、推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3、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 )A、配合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B、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 D、反映出官员选任的功利化
-
4、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
5、《宋史·职官志》记载,府、州诸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由此可知,当时宋朝政府意图( )A、宣扬儒学确立理学正统 B、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C、以教代政实行政教合一 D、教化民众稳定基层秩序
-
6、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他从一个海关工作的官吏那里获悉,仅杭州每日胡椒的对外销售量达43担,每担重达90公斤;泉州对外交通发达,外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接踵而至,亚非各国商船往来频繁。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对外开放的水平较高 B、海港多且城市繁荣 C、鼓励外国人来华游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
7、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会议的决策写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机制(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的出现 B、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效率 C、进一步削弱了君主的专制 D、使中书门下成为决策核心
-
8、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 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
9、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
10、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
11、下图反映了 1830—197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图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12、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⑪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⑫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⑬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⑭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⑮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⑯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
14、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
15、19世纪初期是英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对抗日益剧烈,面对劳工阶层的不满和反抗,政府曾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后来政府逐步抛弃家长制保护主义法规条令,既不做劳资冲突中弱势方的保护者,也不做劳资冲突的仲裁者。英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劳资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B、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16、如图是某学者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研究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 )
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A、相似性与多元性 B、共融性与互鉴性 C、本土性与单向性 D、继承性与连续性 -
17、如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
时期
“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
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 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
18、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到1957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
19、在日本空军以九十四架飞机分五批轰炸后,(全城) 处于警报之中,部分大学开始做外迁准备,个别外国驻华大使馆开始转移到军舰上办公,人心惶惶。蒋介石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抵抗之决心而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之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中国军队正在进行淞沪会战 B、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C、中国迁都重庆与敌周旋抗战 D、珍珠港被偷袭美参加二战
-
20、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工商八团体在上海召开“国是会议”,讨论“国家根本建设”的办法,并决定组织“国民监督财政会”。1923年初,上海总商会登报征集裁兵春联,刊印后广为散发,给军阀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军阀混战割据成为众矢之的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稳定 D、民族资本家政治影响力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