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据《左传》记载:如果宗子身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是春秋中期流行的一种补充的继承办法。这反映出,当时A、制度发展以巩固宗族 B、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C、墨家尚贤主张的传播 D、贵族间不断发生内乱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群体社会中,唐尧、虞舜虽然还没有建立国家形式,但却有权发表个人意见,帝位在和谐协商中通过禅让被传给贤者,他们的行为在尊重仁和礼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了原始民主的倾向,五帝在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远古的民主特点。在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黄帝、尧、舜的记载和叙述,尧舜时期最大的文明特征就是在仁与礼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民主化倾向的帝位禅让制。尧舜从仁与礼出发,自然地流露出民主作风。他们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把帝位传给贤人,这体现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浓厚的民主化倾向。
——摘编自罗志野《帝位禅让: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民主倾向》
材料二 根据最新的历史学研究成果,可以把5000年间连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内在演化轨迹,概括为“五帝”时代的邦国联盟、夏商周之际的王制国家、秦汉以降的帝制国家三个阶段。夏朝开创的王制国家,为后世商周王朝所认同并沿袭,其核心体制机制在于夏商周三代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构建起王国与诸邦(诸侯国)两级国家政权互依并存的政治格局。夏代上承五帝,其九州、五服、四海与商代的内服、外服,以及周代王畿内外各种居民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是三代王朝在近2 000 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维系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深层机制。各地邦国与诸部对于三代王朝政治上、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是古代“中国”最终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内在原因。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夏商周确立“中国”的最初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社会后期“浓厚的民主化倾向”的重要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之际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因素。 -
3、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的经济基础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主张“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其“定族姓”的这一主张( )A、利于推动北方的民族交融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导致了北魏政权走向灭亡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
5、东晋在永嘉南渡后,不仅通过王导、谢安等稳定统治,对江南等地进行开发,还将中原文明传播到南方各地,对北方众多政权采取强硬态度,只在他们废弃帝号、主动称臣时才允许其归附;还通过丧服等辨识门第和血缘亲疏。这些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6、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有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
-
7、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
-
8、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 B、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 D、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
9、中国历史在秦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确立起来。这反映在,秦朝实现了( )A、儒术定一尊 B、天下为一国 C、海内为郡县 D、共本天可汗
-
10、战国中后期,主张法不避亲、法不阿贵和重刑治国的法家学说在社会上兴盛起来。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已包括30余种专门法律和法规,并且又有详密的律说和司法文书程式。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法治的发展( )A、标志着法律体系完备 B、推动了商品经济繁荣 C、促进了思想文化统一 D、有助于集权政治形成
-
11、西周时期,辨别血统祭祀祖先和天神,成为当时国家行政的要务。天子祀天祭祖,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的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极度淡化了。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分封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 C、礼制构建家国同构的基础 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
-
12、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万邦”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
-
13、如图所示为1995年和2014年亚太区主要国家的贸易依存网络,箭头“甲→乙”表示乙国为甲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变化说明( )A、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依存关系趋弱 B、区域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要形式 C、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D、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一体化特征
-
14、下图所示为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非洲的一幅漫画,与这一漫画创作时代背景相关的是,当时( )
男孩:去寻找你的财富
A、英国成为非洲移民首选 B、非洲国家结束西方殖民统治 C、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D、两极格局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
15、有学者在论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时指出:“美、英、法、日的农业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3%。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美、英、法、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大致在60%~70%。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来的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都在45%~65%。”上述变化( )A、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产物 B、是人民长期坚持斗争的结果 C、是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体现 D、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16、英国《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并规定:“任何人,未经其贵族依法判决而被强夺或取去土地、城堡、自由权或合法权利者,朕应立将原物归还之”。据此可知,《大宪章》( )A、阻碍了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建立 B、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对于王权统治具有双重影响 D、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17、清朝在入关前官方立法给与旗下首告家主罪行的奴仆离主机会;入关之初即便与顺治律严禁家奴告主的精神完全冲突,官方仍允许旗下家奴首告家主;康熙年间官方大体依律禁止家奴告主,再到之后尊崇主奴名分,严惩家奴告主。清代旗人家奴告主相关法条的持续修订体现了( )A、满汉法律逐渐融合 B、家奴地位显著降低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D、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1883年,美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这场改革使联邦文官远离政党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把文官制度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为了落实道德标准,美国政府还逐步设立监督执行道德标准的机构,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道德法》成为对政府道德的法律约束。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防止腐败不能仅限于完善官员的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和规章。
——摘编自张宇燕等《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二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2)、从材料二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
材料二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公元前927年
公元前380年
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126~前104年
公元前1世纪
公元528年
公元529年
公元533年
公元582年
公元637年
公元654年
中国
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魏国:李悝著《法经》
《春秋决狱》成书
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唐《贞观律》颁行
唐《永徽律疏》公布
外国
希腊:来库古立法
罗马:万民法产生
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拜占庭: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法制建设的异同。 -
20、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规定:“合众国政府在本宪法被批准之前所欠下的债务及所签订的条约,在本宪法通过后具有和在邦联政府时期同等的效力。”而制宪会议的诸多代表们自独立战争时期起就握有大量政府公债券。这最能说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积极融入维也纳体系 B、重视维护有产者利益 C、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D、实现了权力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