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某学者认为,在中世纪的欧洲,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这两个系统,虽然彼此渗透,但在组织上始终是两个平行的系统。双方各自严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不仅使得自身拥有较强的生命力,还能够有效抵挡并最终化解彼此之间有意或无意的权力染指。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世俗王权与教会势力长期并立 B、骑士和市民利益得到维护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渐趋于稳定 D、封建贵族与教会长期合作
-
2、在美国200多万文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政治性”任命的文官。他们通常是新总统上任时通过非竞争性的特殊途径任命的。“政治性”文官的存在说明(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B、美国文官专为总统服务 C、政党分肥制影响仍然存在 D、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增强
-
3、1997年,国务院批复国家民委请示,中央专项贴息贷款,从“八五”期间的每年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1亿元,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边销茶生产加工、民族特需金银饰品管理等规定了优惠政策。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B、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C、改变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D、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4、1950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这三部法律文献( )A、借鉴了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 B、彰显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D、从法律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
5、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权力机关是区、乡、村代表大会。其人员构成的原则为.区苏维埃工人每30人中、农民每500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选代表1人;乡苏维埃工人每5人中、农民每50人中、士兵每10人中各选代表1人;村苏维埃是全村人中选出若干代表。上述规定( )A、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质 B、贯彻了“三三制”的原则 C、表明了农民是政权构成的主体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巩固
-
6、《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A、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B、近代教育转型艰难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
7、英国人赫德针对晚清某次改革提出建议称,外交“只须讲信修睦,诚意相孚”,“必须——谨守原约,毫厘不爽”,内政则“须择其善者留之,不善者去之,所短者增之”。而清政府在给列强各国的国书中称,列强各国“欲敝国竭力图治”,清政府现议“力行实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此次改革( )A、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始 B、认清了晚清落后挨打的根源 C、顺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D、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
8、康熙时广东巡抚李士桢报告:“自康熙六年奉文海禁,外番船只不至,既有平南王府僚属沈上达等勾结党棍,打造海船,私通外洋,一次可得利银四五万两。一年之中,千船往回,可得利银四五十万两,其获大利也。”这反映出,清代海外贸易中( )A、政府海洋政策逐渐走向开放 B、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博弈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9、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
10、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东汉复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这可用于说明东汉时期( )A、监察制度的完善 B、专制皇权的加强 C、地方权力的膨胀 D、士族门阀的崛起
-
11、秦朝《行书律》记载:“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这表明,秦朝文书( )A、建立了严格登记制度 B、形成了完善传送系统 C、注重传递人员的选用 D、实施定期的检查制度
-
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率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坋坛,《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这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起,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半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区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城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材料二 宋代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宋初政治的中心内容;把这一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将其明确称之为“祖宗典故”“祖宗之法”,并且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其中有豁朗开明之处,也有因循保守的方面;有理性务实的措置,也有顺顸荒唐的做法。
——悄城自邓小南《祖宋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3)、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所学知识,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评价。 -
1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物,齐之以孔,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别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
14、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为专业的农户和地区,如苏州太湖的洞庭山,共3000户居民,专以“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这样的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完成 B、重农抑商政策发现巨大变动 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
15、王安石变法后近800年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直到20世纪前半叶,学界逐步肯定了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盛赞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这反映了( )A、历史认识的时代性 B、历史真相的不确定性 C、历史评价的阶级性 D、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
16、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明表通判的设置( )A、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
17、宋朝初期,宋太祖不仅在文臣中选取有军事才能者到边境任职,如辛仲甫、段思恭等人,同时还重用和褒扬武将中性格仁厚、清廉恭谨的曹彬等人,将其视为儒将典范。这反映出宋朝( )A、注重守内虚外 B、官僚体系完备 C、追求以文治国 D、边防压力减轻
-
18、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B、基层自治制度建立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
19、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
20、秦朝芝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邪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同父子,圣智仁……上农除末。由此可知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 B、百姓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 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