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 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
  • 2、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君臣自称“中国”成为普遍现象,如中书监高闾上表把南朝建立者视为“蛮夷”“非关华夏”。由此可见(     )
    A、华夷秩序崩溃 B、鲜卑传统消亡 C、北魏制度先进 D、民族交融加强
  • 3、曹魏时期,曹操为了壮大自身实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高低贵贱,也不论品行是否有瑕疵,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治国理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重用。这(     )
    A、标志着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B、是对传统选官方式的突破 C、使曹魏政权走向士族化道路 D、导致人才选拔标准的混乱
  • 4、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政局动荡人口流失 B、租庸调制难以维系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南方经济持续开发
  • 5、东汉后期,累世公卿的门阀大族实力强大,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等,他们的“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同时,宦官集团也“任人及子弟为官”“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这一状况(     )
    A、导致了宦官专权的产生 B、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 6、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又把全国各地的私自铸造的货币全部运到京师进行销毁,规定非三官所铸造的钱币不得流通。这一举措(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实现了货币在全国流通 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 7、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削弱
  • 8、《荀子·强国》主张以秦国强盛的国力为基础建立理想的统一国家,通过讲诚信,使他国能够服从秦的命令,入朝秦国。这一主张(     )
    A、符合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 B、表明了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C、肯定儒学对秦统一的作用 D、倡导人们对秦文化的认同
  • 9、周兴兵灭商时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封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
    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 10、夏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由于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传说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以下原因中正确的是(     )
    A、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B、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C、该遗址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第二手材料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

    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反对不教而刑,主张“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在民本理念下,“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西周时要求“惟察惟法”,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法家则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周礼·秋官》有“三赦之法”,即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秦汉以后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原则和法律制度。《唐律疏议》的相关规定发展得更加成熟。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条件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19世纪后期德国与20世纪后期中国加强立法的侧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务员的“专业化”和“知识化”。1945年戴高乐政府着手创办了“国立行政学校”,专门培养新型高级文官。1979年“国立行政学校”创立34年后,在政府掌握行政实权的高级文官中,将近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以下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英国文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B、法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法国社会民主运动的推动 D、行政工作日益复杂化
  • 14、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议会至上的治国理念 B、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C、限制王权的法治精神 D、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 15、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       )
    A、反映了习惯与法律的对立 B、说明了对公民人格权的重视 C、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D、突显了社会秩序混乱的状态
  • 16、下图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见,当时(     )

    王崇伦,1953年在机修总厂工作期间,先后8次改进工具,创造了“万能工具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车间设备不平衡的问题。按1953年定额计算,他一年完成了很多年的工作量,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A、崇尚劳动的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
  • 17、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 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 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 18、元朝时,巴蜀故地汉中越过秦岭被纳入陕西省管辖范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这反映出行省制的实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B、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 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 19、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 20、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普,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     )
    A、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 B、继承了为政以德文化传统 C、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 D、官员注重官德的自我省察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