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太宗时,君主对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特加名义。如杜淹以吏部尚书、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大臣也多以“专典机密”“参掌机密”之类的名义参加会议,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种做法(     )
    A、推动了决策民主化 B、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弱化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2、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王导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改变了西晋时田租与户调合一、九品混通的征收办法,而根据民户占有土地的多少来收取田租,使占有土地多的士族和地主多纳租税。这一改革客观上(     )
    A、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B、促进了东晋实现了统一 C、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 D、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统治
  • 3、西汉时西域的大量植物随着商业交流而遍布中国的土地,如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四大作物,还有胡麻、胡葱、黄瓜等;印度和罗马的马戏和戏法也从西域传入中国。这说明(     )
    A、东西方文明开始直接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C、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融 D、西汉与罗马文化同源一体
  • 4、西汉时期新增的郡级行政单位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扩张的趋势,中原地区新增各郡的管辖范围较小,非中原地区所设新郡的管辖范围较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西汉时期(       )
    A、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随意 B、非中原地区战略地位显著 C、中原发展程度高于周边 D、统治疆域开始扩展到南方
  • 5、湖南地区在周朝属于楚国。下表是周朝《楚国国君世系表)》(部分),据此可知,周朝(       )

    楚熊绎①、楚熊艾……楚熊渠……楚武王②……楚庄王③……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

    【注:①周成王封其为诸侯,子爵,地五十里,都于丹阳;②前704年,自立为武王;③春秋五霸之一,曾问鼎中原)

    A、父死子继的继位模式 B、传统政治的失序 C、大封异姓王巩固统治 D、贵族政治的确立
  • 6、周代初期,人们特别重视兄弟情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兄弟情感的政治伦理咏唱诗,《尚书》中也有诸多周王以诏策劝勉兄弟间要“友”“和”“合”的记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政治体系的形成 B、消除分封失衡产生的矛盾 C、鉴于前代兄弟不睦的教训 D、维护王权独尊地位的需要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 9、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 10、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1954年宪法目录序言

    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 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 D、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 11、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2、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14、“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唐朝在“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治边思想的指导下,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并简析治理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国家治理边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 15、宋末元初,江南文人把陶渊明的诗歌推上了美学的典范地位,评价拒不出仕的陶渊明是“东晋完结之臣,未尝食宋粟”“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是历代“诗人之冠冕”“李杜诸人皆莫及”。这些评价(     )
    A、旨在阐明陶诗的美学地位 B、否定了唐诗的光辉成就 C、受到政治局势的深刻影响 D、抨击了东晋的腐朽没落
  • 1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
  • 17、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演变(     )
    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 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 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 18、唐朝时,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祆教);来自天竺的瞿县悉达把天竺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唐朝(     )
    A、军事力量强大四方来朝 B、对外政策开放兼收并蓄 C、经济繁荣吸引各国人民 D、文化昌盛各国前来学习
  • 19、从汉朝开始,中国佛像大多沿袭印度风格,采用通肩大衣、波发、薄唇、高鼻长眉的犍陀罗样式。北魏时期,魏逵大胆求变,将佛像定格为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大肚的形象,推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审美水平出现根本变化 B、佛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C、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一 D、佛像象征性内涵逐渐丰富
  • 20、据统计,唐代科举考生中士族子弟占58%,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占25%,自耕农子弟占17%。由此可知,唐代(     )
    A、士族把持朝政加强 B、科举制度显失公平 C、人才选拔范围扩大 D、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