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
    A、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 B、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C、强化了贵族政治的垄断特权 D、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诞生
  • 2、宋人婚姻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上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 3、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透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据此推断北宋
    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B、兵器制造业发达 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 D、采矿业技术先进
  • 4、《宋史》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据此可知,宋朝(     )
    A、传统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 C、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高峰 D、江浙成为人才的集中地区
  • 5、有学者认为,在元朝,行省作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相反主要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的作用。这一状况(     )
    A、是分化事权的必然结果 B、表明地方治理体系混乱 C、说明政府腐败日益严重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 6、964年,太祖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于政事堂议政,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其设置分化了(     )
    A、枢密使军权 B、知州决策权 C、通判监察权 D、宰相行政权
  • 7、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因而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导致(     )
    A、军队训练废弛 B、边疆战事屡败 C、官僚机构重叠 D、财政日益恶化
  • 8、“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 9、某同学在研究唐朝商业发展状况时,发现有不同记述,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内容

    出处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当代)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A、国家法典比文学作品可信度更高 B、扬州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C、唐诗是了解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 D、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
  • 10、如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此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高涨 B、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
  • 11、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学界一般采用《史记》的说法,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然考古出土的秦简却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由此可见(     )
    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B、历史事实的考辨应坚持孤证不立,需要考古学新进展的支持 C、历史的价值判断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12、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 14、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
  • 15、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将《家礼》中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指出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并不构成施行家礼的阻碍。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简化传统宗教信仰礼仪 B、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 C、维护理学封建正统地位 D、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
  • 1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镜、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 17、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B、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C、重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 18、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抑制武将势力 B、扩大官吏来源 C、加强君主专制 D、完善中央官制
  • 19、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兼融儒释,强化斋戒,以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重新振兴道教。陆修静还被宋文帝请入宫中讲道,太后对他执门徒之礼。这反映了当时(     )
    A、道教成为统治思想 B、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 20、《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