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列化学实验目的与相应实验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

    选项

    A

    B

    实验目的

    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食盐水

    实验示意图

    选项

    C

    D

    实验目的

    在铁片上镀镍

    转移热蒸发皿至陶土网

    实验示意图

    A、A B、B C、C D、D
  • 2、 下列描述不能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是(   )
    A、室温下SiO2与碳不发生反应,高温下可生成SiCO B、室温下苯与溴不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生成大量溴苯 C、通常含硒的化合物有毒性,但微量硒元素有益健康 D、某些镇痛类生物碱可用于医疗,但滥用会危害健康
  • 3、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
    A、甲醛(HCHO)的分子空间结构模型: B、制备聚乙炔:nHCCH C、碳酸银溶于硝酸的离子方程式:CO32+2H+=H2O+CO2 D、1molSO42含有4NAσ键电子对
  • 4、 下列与生活相关的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助力舞台云雾形成 B、珍珠遇酸后失去光泽 C、加酶洗衣粉清洗蛋白质污渍 D、植物油久置氧化变质
  • 5、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具有指导意义。实验小组研究测定“MnO2+2Br+4H+Mn2++Br2+2H2O”平衡常数的方法,对照理论数据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1)、理论分析

    Br2易挥发,需控制生成c(Br2)较小。

    ②根据25K=6.3×104分析,控制合适pH , 可使生成c(Br2)较小;用浓度较大的KBr溶液与过量MnO2反应,反应前后c(Br-)几乎不变;c(Mn2+)=c(Br2) , 仅需测定平衡时溶液pHc(Br2)

    Br2与水反应的程度很小,可忽略对测定干扰;低浓度HBr挥发性很小,可忽略。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内容及现象

    I

    25 , 将0.200molL-1KBr溶液(pH1)与过量MnO2混合,密闭并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变为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有淡黄色气体。

    25 , 将0.200molL-1KBr溶液(pH2)与过量MnO2混合,密闭并搅拌,反应时间与I相同,溶液变为淡黄色,容器液面上方未观察到黄色气体。

    测定I、Ⅱ反应后溶液的pH;取一定量反应后溶液,加入过量KI固体,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测定c(Br2)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Na2S2O3Na2S4O6溶液颜色均为无色。

    ①Ⅲ中,滴定时选用淀粉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KI的作用:

    ②I中,与反应前的溶液相比,反应后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后,按c(Mn2+)c(Br2)c2(Br-)c4(H+)计算所得值小于25的K值,是因为Br2挥发导致计算时所用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实际浓度。

    ③Ⅱ中,按c(Mn2+)c(Br2)c2(Br-)c4(H+)计算所得值也小于25的K值,可能原因是

    (2)、实验改进

    分析实验I、Ⅱ中测定结果均偏小的原因,改变实验条件,再次实验。

    控制反应温度为40 , 其他条件与Ⅱ相同,经实验准确测得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

    ①判断该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是否准确,应与值比较。

    ②综合调控pH和温度的目的是

  • 6、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H2S制备焦亚硫酸钠(Na2S2O5)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

    物质

    H2CO3

    H2SO3

    Ka(25°C)

    Ka1=4.5×10-7Ka2=4.7×10-11

    Ka1=1.4×10-2

    Ka2=6.0×10-8

    (1)、制SO2

    已知:

    H2S(g)+12O2(g)=S(s)+H2O(g)        ΔH=-221.2kJmol-1

    S(s)+O2(g)=SO2(g)                 ΔH=-296.8kJmol-1

    H2SS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制Na2S2O5

    I.在多级串联反应釜中,Na2CO3悬浊液与持续通入的SO2进行如下反应:

    第一步:2Na2CO3+SO2+H2ONa2SO3+2NaHCO3

    第二步:

    NaHCO3+SO2NaHSO3+CO2

    Na2SO3+SO2+H2O2NaHSO3

    Ⅱ.当反应釜中溶液pH达到3.8~4.1时,形成的NaHSO3悬浊液转化为Na2S2O5固体。

    ①Ⅱ中生成Na2S2O5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配碱槽中,母液和过量Na2CO3配制反应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多次循环后,母液中逐渐增多的杂质离子是 , 需除去。

    ④尾气吸收器中,吸收的气体有

    (3)、理论研究Na2SO3NaHCO3SO2的反应。一定温度时,在1L浓度均为1molL-1Na2S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随n(SO2)的增加,SO32-HCO3-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如图。

    0~a mol , 与SO2优先反应的离子是

    a~b molHCO3-平衡转化率上升而SO32-平衡转化率下降,结合方程式解释原因:

  • 7、 一种受体拮抗剂中间体P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RCOOHSOCl2RCOCl

    ②试剂a是

    (1)、I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硝基和
    (2)、B→D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试剂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组峰

    b.J→K的过程中,利用了(CH3CH2)3N的碱性

    c.F→G与K→L的反应均为还原反应

    (4)、以G和M为原料合成P分为三步反应。

    已知:

    ①M含有1个sp杂化碳原子。M的结构简式为

    ②Y的结构简式为

    (5)、P的合成路线中,有两处氨基的保护,分别是:

    ①A→B引入保护基,D→E脱除保护基;

  • 8、 铅酸电池是用途广泛并不断发展的化学电源。
    (1)、十九世纪,铅酸电池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并延续至今。

    铅酸电池工作原理:PbO2+Pb+2H2SO42PbSO4+2H2O

    ①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②放电时,产生a库仑电量,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mol。已知:转移1mol电子所产生的电量为96500库仑。

    35%~40%H2SO4作为电解质溶液性质稳定、有较强的导电能力,SO42-参与电极反应并有利于保持电压稳定。该体系中SO42-不氧化PbSO42-氧化性弱与其结构有关,SO42-的空间结构是

    ④铅酸电池储存过程中,存在化学能的缓慢消耗:PbO2电极在H2SO4作用下产生的O2可将Pb电极氧化。O2氧化P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随着铅酸电池广泛应用,需要回收废旧电池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回收过程中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示意图如下。

    ①将PbSO4等物质转化为Pb2+的过程中,步骤I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②步骤Ⅱ、Ⅲ中H2O2K2S2O8作用分别是

    (3)、铅酸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因生成导电性差的大颗粒PbSO4 , 导致电极逐渐失活。通过向负极添加石墨、多孔碳等碳材料,可提高铅酸电池性能。碳材料的作用有(填序号)。

    a.增强负极导电性

    b.增大负极材料比表面积,利于生成小颗粒PbSO4

    c.碳材料作还原剂,使PbO2被还原

  • 9、 通过MgCl2[Mg(NH3)6]Cl2的相互转化可实现NH3的高效存储和利用。
    (1)、将Mg的基态原子最外层轨道表示式补充完整:

    (2)、NH3分子中HNH键角小于109°28' , 从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3)、[Mg(NH3)6]Cl2的晶胞是立方体结构,边长为anm , 结构示意图如下。

    [Mg(NH3)6]Cl2的配体中,配位原子是

    ②已知[Mg(NH3)6]Cl2的摩尔质量为Mgmol-1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 该晶体的密度为gcm-3。(1nm=10-7cm)

    (4)、MgCl2NH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室温下,MgCl2NH3反应生成[Mg(NH3)6]Cl2而不生成[Mg(NH3)]Cl2。分析原因:

    ②从平衡的角度推断利于[Mg(NH3)6]Cl2脱除NH3生成MgCl2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 10、 用电解Na2SO4溶液(图1)后的石墨电极1、2探究氢氧燃料电池,重新取Na2SO4溶液并用图2装置按i→iv顺序依次完成实验。

    实验

    电极I

    电极Ⅱ

    电压/V

    关系

    i

    石墨1

    石墨2

    a

    a>d>c>b>0

    ii

    石墨1

    新石墨

    b

    iii

    新石墨

    石墨2

    c

    iv

    石墨1

    石墨2

    d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0 , 说明实验i中形成原电池,反应为2H2+O2=2H2O B、b<d , 是因为ii中电极Ⅱ上缺少H2作为还原剂 C、c>0 , 说明iii中电极I上有O2发生反应 D、d>c , 是因为电极I上吸附H2的量:iv>iii
  • 11、 一种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P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A中有手性碳原子 B、反应物A与B的化学计量比是1:2 C、反应物D与E生成P的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D、高分子P可降解的原因是由于CO键断裂
  • 12、 为研究三价铁配合物性质进行如下实验(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已知:[FeCl4]-为黄色、[Fe(SCN)]2+为红色、[FeF6]3-为无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浓盐酸促进Fe3++4Cl-[FeCl4]-平衡正向移动 B、由①到②,生成[Fe(SCN)]2+并消耗[FeCl4]- C、②、③对比,说明c(Fe3+):②>③ D、由①→④推断,若向①深黄色溶液中加入KI、淀粉溶液,溶液也无明显变化
  • 13、 为理解离子化合物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可设想NaCl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分两步实现,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固体溶解是吸热过程 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a+b=4 C、根据各微粒的状态,可判断a>0b>0 D、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与NaCl固体和NaCl溶液中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有关
  • 14、 乙烯、醋酸和氧气在钯(Pd)催化下高效合成醋酸乙烯酯(CH2=CHOOCCH3)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反应为4CH3COOH+O2+2Pd2Pd(CH3COO)2+2H2O B、②中生成CH2=CHOOCCH3的过程中,有σ键断裂与形成 C、生成CH2=CHOOCCH3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D、Pd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提高反应速率
  • 15、 依据下列事实进行的推测正确的是(   )


    事实

    推测

    A

    NaCl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HCl气体

    NaI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HI气体

    B

    BaSO4难溶于盐酸,可作“钡餐”使用

    BaCO3可代替BaSO4作“钡餐”

    C

    盐酸和NaHCO3溶液反应是吸热反应

    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是吸热反应

    D

    H2O的沸点高于H2S

    HF的沸点高于HCl

    A、A B、B C、C D、D
  • 16、25°C时,在浓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 充分反应后,可通过调控温度从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中获得NaClNaClO固体。已知:NaOHNaClONaCl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入Cl2后开始发生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 B、25时,随反应进行NaCl先析出 C、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滤液降温可析出NaClO固体 D、在冷却结晶的过程中,大量NaOH会和NaClO一起析出
  • 17、 下列实验的相应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制备并检验SO2

    B.实验室制取O2

    为防止有害气体逸出,先放置浸NaOH溶液的棉团,再加热

    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C.分液

    D.蒸馏

    先打开分液漏斗上方的玻璃塞,再打开下方的活塞

    冷却水从冷凝管①口通入,②口流出

    A、A B、B C、C D、D
  • 18、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
    A、用盐酸除去铁锈:Fe2O3xH2O+6H+=2Fe3++(3+x)H2O B、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的H2S:Cu2++S2-=CuS C、用乙醇处理废弃的Na:2C2H5OH+2Na2C2H5ONa+H2 D、NO2通入水中制备硝酸:3NO2+H2O=2HNO3+NO
  • 19、 下列反应中,体现NH4+还原性的是(   )
    A、NH4HCO3加热分解有NH3生成 B、NH4ClNaNO2的混合溶液加热有N2生成 C、Mg(OH)2固体在NH4Cl溶液中溶解 D、(NH4)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20、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其宏观性质。乙腈(CH3CN)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沸点较高,水溶性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腈的电子式: B、乙腈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C、乙腈的沸点高于与其分子量相近的丙炔 D、乙腈可发生加成反应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