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物质制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B、实验室用AlCl3溶液和氨水制取Al(OH)3 C、工业上用Cl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制取漂白粉 D、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
  • 2、部分短周期元素最高化合价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⑤和⑨都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 B、③和⑧形成的化合物是两性物质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②<③<④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⑥>⑦>⑧
  •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将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B、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少量CO2:Ca2++2ClO-+CO2+H2O=2HClO+CaCO3 C、FeCl3溶液中加入氨水:Fe3++3OH-=Fe(OH)3 D、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反应:Ba2++OH-+H++SO42-=BaSO4↓+H2O
  • 4、下列有关化学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S分子中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B、KHSO4在水中电离时只破坏离子键 C、仅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碘单质升华、凝华过程中化学键没有发生变化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都要检查是否漏水 B、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时应将玻璃棒下端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 C、焰色试验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然后再进行实验 D、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 6、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其成分金属 B、钢的含碳量越高,韧性越好,硬度越低 C、硬铝密度小、强度高,常用于制造飞机外壳 D、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H2 , 并与H2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 7、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本质特征 B、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属于溶液 C、按照分散质的不同,胶体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Fe(OH)3胶体
  • 8、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毛、丝等 B、石膏可被用来制作各种模型和医疗用的石膏绷带 C、BaCO3可被用作消化系统X射线检查的内服药剂 D、Fe3O4晶体俗称磁性氧化铁,可用作磁性材料
  • 9、下列有关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O和Na2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B、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 C、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 D、NaCl和NaOH灼烧时火焰颜色都呈黄色
  • 10、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或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洗手 B、腐蚀类物质 C、用电 D、氧化性物质
  • 11、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35Cl和37Cl互为同位素 B、S2-的结构示意图: C、CO2的分子结构模型: D、MgO的电子式:
  • 12、在高温时,水蒸气与灼热的碳发生反应:H2O+C__H2+C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O是氧化剂 B、C是还原剂 C、H2是还原产物 D、CO是还原产物
  • 13、下列实验仪器为容量瓶的是
    A、 B、 C、 D、
  • 14、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KNO3固体 B、铜丝 C、NaCl溶液 D、酒精
  • 15、下列物质起氧化作用的是
    A、明矾用作净水剂 B、铁粉用作食品脱氧剂 C、漂粉精用作消毒剂 D、甘油用作护肤保湿剂
  • 16、CaSO4·2H2O是
    A、氧化物 B、 C、 D、
  • 17、工业上以侯氏制碱法为基础生产焦亚硫酸钠(化学式:Na2S2O5能溶于水),并获得副产品 CuSO4·5H2O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反应Ⅰ的原理为 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1)、“反应Ⅰ”先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较多的 NH3(溶液显碱性),再通入足量的CO2 , 其主要原因是(填序号)。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更多的 CO2

    ②NH3比CO2更易制取

    ③CO2的密度比NH3

    (2)、“反应Ⅰ”生成NaHCO3晶体,可用方法将其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循环使用的物质除H2O外,还有 , 主要目的是
    (4)、“灼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反应Ⅲ”(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流程中“操作”步骤包括: 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
  • 18、

    高铁酸盐是优良的多功能水处理剂。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装置制备高铁酸钾K2FeO4

    资料:K2FeO4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紫色快速褪去并产生O2且可产生Fe(OH)3胶体;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Ⅰ. 制备K2FeO4 (夹持、加热等装置略)

    (1)装置A 中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 , K2FeO4中铁显价。

    (2)写出 A 中产生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C 中先生成KClO, KClO 氧化 Fe(OH)3制得K2FeO4 , 完成下面的离子方程式: ☐ClO+FeOH3+_______=Cl+FeO42+5H2O。在不改变 K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的条件下,控制反应在0℃~5℃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4)高铁酸盐可代替氯气作消毒剂,其优点是(答出两点即可)。

    II.小组同学发现反应结束后装置A 仍有大量MnO2和盐酸未反应完全,分析认为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有关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MnO2的氧化性或Cl-的还原性变弱而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此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任务】探究离子浓度对MnO2氧化性的影响。

    【提出猜想】猜想i: 溶液中c(H+)减小,MnO2的氧化性减弱。

    猜想 ii:溶液中cMn2+增大,MnO2的氧化性减弱。

    【查阅资料】电极电势(φ)是表征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物理量。电极电势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电极电势越小,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验证猜想】用0.10molL-1H2SO4溶液、0.10molL-1MnSO4溶液和蒸馏水配制混合液,将MnO2电极置于混合液中测定其电极电势φ , 进行表中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

    V(H2SO4)/mL

    V(MnSO4)/mL

    V(H2O)/mL

    电极电势/V

    20

    20

    0

    φ1

    m

    n

    10

    φ2

    20

    10

    10

    φ3

    (5)根据实验①和②的结果, 猜想 i 成立。补充数据: m= , n=

    (6)根据实验①和③的结果,猜想 ii成立。判断依据是(用电极电势关系表示)。

  • 19、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在“碳中和”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碳捕集和碳转化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材料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在实际生产中可利用反应   CO2+NaOH=NaHCO3来捕集废气中的CO2

    材料二:利用电化学法将CO2还原为燃料,如:CO乙烯等,既能减少CO2排放,又能让CO2“变废为宝”成为能源补给。我国科学家利用作阳极、   Cu作阴极,Na2CO3 作电解质溶液,通过电解装置将CO2还原为CO,从而实现碳转化和资源化。

    (1)、划线部分的①~⑩种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填序号)。
    (2)、请写出一种与⑧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
    (3)、NaOH中所含化学键类型有(填“离子键”“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4)、材料一中使用NaOH 捕集废气中的 CO2。现需要在实验室配制 250mL1.0molL1 的NaOH 溶液。

    ①配制该溶液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 NaOH 固体的质量为g。

    ②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

    ③取出25mL 该溶液,最多能吸收标准状况下L CO2

    (5)、材料二中反应的原理是通过电解将CO2变为O2和CO,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0、元素周期表反映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学习、研究和应用的一种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 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g、h、i三种元素对应的简单气态氢化物,其中最稳定的是(填化学式)。
    (3)、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单质的熔点: a<d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i>h C、金属性: d>e D、d单质可在 CuSO4溶液中置换出 Cu
    (4)、c、d元素可形成一种淡黄色的离子化合物,该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与阳离子个数之比是;该离子化合物可在呼吸面具中作供氧剂,其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f单质可制成一种固体管道疏通剂,加水即可起作用,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疏通原理
    (6)、设计实验以新制得的e和f的氢氧化物悬浊液作为试剂,比较e和f的金属性的强弱(其他限选试剂:NaOH溶液、氨水、稀盐酸)。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