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ZnS可用于制备光学材料和回收砷。
    (1)、制备ZnS。由闪锌矿[含ZnSFeS及少量硫化镉(CdS)等]制备ZnS的过程如下:

    已知:Ksp(ZnS)=1.6×1024,Ksp(CdS)=8.0×1027,Ka1(H2S)=1.0×107,Ka2(H2S)=1.2×1013。当离子浓度小于1.0×105molL1时,认为离子沉淀完全。

    ①酸浸时通入O2可提高Zn2+浸出率的原因是

    ②通入H2S除镉。通过计算判断当溶液pH=0c(H2S)=0.01molL1时,Cd2+是否沉淀完全(写出计算过程)。

    ③沉锌前调节溶液的pH4~5 , 加入的氧化物为(填化学式)。

    (2)、制备光学材料。如图甲所示,ZnS晶体中掺入少量CuCl后,会出现能量不同的“正电”区域、“负电”区域,光照下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区域A“”中的离子为(填离子符号),区域B带(填“正电”或“负电”)。

    (3)、回收砷。用ZnS去除酸性废液中的三价砷[As()] , 并回收生成的As2S3沉淀。

    已知:溶液中As()主要以弱酸H3AsO3形式存在,As2S3+6H2O2H3AsO3+3H2S

    60时,按n(S):n(As)=7:1向酸性废液中加入ZnS , 砷回收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写出ZnSH3AsO3反应生成As2S3的离子方程式:

    ②反应4h后,砷回收率下降的原因有

  • 2、甘油(C3H8O3)水蒸气重整获得H2过程中的主要反应:

    反应Ⅰ  C3H8O3(g)=3CO(g)+4H2(g)ΔH>0

    反应Ⅱ  CO(g)+H2O(g)=CO2(g)+H2(g)ΔH<0

    反应Ⅲ  CO2(g)+4H2(g)=CH4(g)+2H2O(g)ΔH<0

    1.0×105Pa条件下,1molC3H8O39molH2O发生上述反应达平衡状态时,体系中COH2CO2CH4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50时,H2O的平衡转化率为20% B、550反应达平衡状态时,n(CO2):n(CO)=11:25 C、其他条件不变,在400~550范围,平衡时H2O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其他条件不变,加压有利于增大平衡时H2的物质的量
  • 3、室温下,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含CuNiSi等的氧化物)用过量的较浓H2SO4溶液酸浸后,提取铜和镍的过程如下所示。

    已知:Ka(HSO4)=1.2×102,Kal(H2SO3)=1.2×102,Ka2(H2SO3)=6.0×1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较浓H2SO4溶液中:c(H+)=2c(SO42)+c(OH) B、NaHSO3溶液中:2HSO3SO32+H2SO3的平衡常数K=5.0×106 C、(NH4)2C2O4溶液中:c(NH3H2O)+c(OH)=c(H2C2O4)+c(HC2O4)+c(H+) D、“提铜”和“沉镍”后的两份滤液中:c(Na+)=c(Na+)
  • 4、探究含铜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如下:

    步骤Ⅰ  取一定量5%CuSO4溶液,加入适量浓氨水,产生蓝色沉淀。

    步骤Ⅱ  将沉淀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氨水、稀盐酸,沉淀均完全溶解,溶液分别呈现深蓝色、蓝色。

    步骤Ⅲ  向步骤Ⅱ所得的深蓝色溶液中插入一根打磨过的铁钉,无明显现象;继续加入稀盐酸,振荡后静置,产生少量气泡,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产生的蓝色沉淀为[Cu(NH3)4]SO4 B、步骤Ⅱ的两份溶液中:c(Cu2+)<c(Cu2+) C、步骤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铁钉遇深蓝色溶液迅速钝化 D、步骤Ⅲ中产生气体、析出红色物质的反应为[Cu(NH3)4]2++Fe=Cu+Fe2++4NH3
  • 5、CO2NO3通过电催化反应生成CO(NH2)2 , 可能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图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Ⅱ和过程Ⅲ都有极性共价键形成 B、过程Ⅱ中NO3发生了氧化反应 C、电催化CO2NO3生成CO(NH2)2的反应方程式:CO2+2NO3+18H+__CO(NH2)2+7H2O D、常温常压、无催化剂条件下,CO2NH3H2O反应可生产CO(NH2)2
  • 6、化合物Z是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环呋喃类化合物,部分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X最多能和4molH2发生加成反应 B、Y分子中sp3sp2杂化的碳原子数目比为1:2 C、Z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在同一个平面上 D、Z不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
  • 7、以稀H2SO4为电解质溶液的光解水装置如图所示,总反应为2H2O__2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极a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O2 B、H+通过质子交换膜从右室移向左室 C、光解前后,H2SO4溶液的pH不变 D、外电路每通过0.01mol电子,电极b上产生0.01molH2
  • 8、下列物质组成或性质与分离提纯方法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蛋白质能水解,可用饱和(NH4)2SO4溶液提纯蛋白质 B、乙醚与青蒿素组成元素相同,可用乙醚提取青蒿素 C、CCl4难溶于水、比水易溶解I2 , 可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D、不同的烃密度不同,可通过分馏从石油中获得汽油、柴油
  • 9、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
    A、黑火药爆炸:2KNO3+C+3S=K2CO3+N2+3SO2 B、电解饱和NaCl溶液制NaOHCl+2H2O__2OH+H2+ClO C、重油裂解获得的丙烯制聚丙烯:nCH2=CHCH3[CH2CHCH3]n D、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过量CO2NaCl+NH3+H2O+CO2=NaHCO3+NH4Cl
  •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中国对人类科学进步与技术发展贡献卓著。黑火药(主要成分:KNO3、S和C)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将合成氨法与氨碱法联合,突破了国外制碱技术封锁。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采用有机合成与酶促合成相结合的方法,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徐光宪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提取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屠呦呦等采用低温、乙醚冷浸提取的青蒿素(C15H22O5 , 含OO)在治疗疟疾中起到重要作用。闵恩泽研制新型催化剂解决了重油裂解难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黄有S2S2S4等多种同素异形体 B、高温下青蒿素分子结构稳定 C、NH3分子中HNH键角大于CH4分子中HCH键角 D、题图所示的碱基鸟嘌呤与胞嘧啶通过氢键互补配对
  • 11、在溶有15-冠5)的有机溶剂中,苄氯()与NaF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苄氯是非极性分子 B、电负性:χ(F)<χ(Cl) C、离子半径:r(F)>r(Na+) D、X中15-冠5Na+间存在离子键
  • 12、用0.05000molL1草酸(H2C2O4)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配制草酸溶液 B、润洗滴定管 C、滴定 D、读数
  • 13、科学家通过核反应。01n+36Li13H+24He发现氚(13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n表示一个质子 B、36L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12s2 C、13H12H互为同位素 D、24H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14、大气中的氮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下列工业生产中以氮气作反应物的是(   )
    A、工业合成氨 B、湿法炼铜 C、高炉炼铁 D、接触法制硫酸
  • 15、 毛兰菲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菲类化合物,可按下图路线合成(部分试剂省略):

    (1)、化合物A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 , 化合物A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化合物B的结构简式为
    (3)、关于化合物C的说法成立的有

    ①与FeCl3溶液作用显色    ②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与D互为同系物    ④能与HCN反应

    (4)、C→D涉及的反应类型有
    (5)、F→G转化中使用了CH3OLi , 其名称为
    (6)、毛兰菲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Ⅰ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可由多取代苯甲醛J出发,经多步合成得到(如下图)。已知J的1HNMR谱图显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1:1:2:6。J和I的结构简式为

  • 16、 乙炔加氢是除去乙烯中少量乙炔杂质,得到高纯度乙烯的重要方法。该过程包括以下两个主要反应:

    反应1:C2H2(g)+H2(g)=C2H4(g)  ΔH1=175kJmol1(25,101kPa)

    反应2:C2H2(g)+2H2(g)=C2H6(g)  ΔH2=312kJmol1(25,101kPa)

    (1)、25℃,101kPa时,反应C2H4(g)+H2(g)=C2H6(g)  ΔH=kJmol1
    (2)、一定条件下,使用某含Co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测得乙炔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指定产物的物质的量/转化的乙炔的物质的量)如图所示(反应均未达平衡)。

    ①在60~220范围内,乙炔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为(任写一条),当温度由220℃升高至260℃,乙炔转化率减小的原因可能为

    ②在120~240℃范围内,反应1和反应2乙炔的转化速率大小关系为v1v2(填“>”“<”或“=”),理由为

    (3)、对于反应1,反应速率v(C2H2)H2浓度c(H2)的关系可用方程式v(C2H2)=k[c(H2)]α表示(k为常数)。145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测定了不同浓度时的反应速率(如下表)。当v(C2H2)=1.012×104molL1s1时,c(H2)=molL1

    实验组

    c(H2)/molL1

    v(C2H2)/molL1s1

    4.60×103

    5.06×105

    1.380×102

    1.518×104

    (4)、以Pd/W或Pd为催化剂,可在常温常压(25,101kPa)下实现乙炔加氢,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虚线为生成乙烷路径)。以为催化剂时,乙烯的选择性更高,原因为。(图中“*”表示吸附态;数值为生成相应过渡态的活化能)

  • 17、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从铜冶炼烟尘(主要含S、As2O3及Cu、Zn、Pb的硫酸盐)中高效回收砷、铜、锌和铅的绿色工艺,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As2O3熔点314℃,沸点460℃

    分解温度:CuO1100CuSO4560ZnSO4680PbSO4高于1000

    Ksp(PbSO4)=1.8×108

    (1)、设计焙烧温度为600℃,理由为
    (2)、将SO2通入Na2CO3Na2S的混合溶液可制得Na2S2O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酸浸的目的为
    (4)、从浸出液得到Cu方法为(任写一种)。
    (5)、某含Pb化合物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晶体材料,室温下该化合物晶胞如图所示,晶胞参数abcα=β=γ=90°Cs与Pb之间的距离为pm(用带有晶胞参数的代数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晶体密度计算式为g/cm3(用带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代数式表示MCsMPbMBr分别表示Cs、Pb和Br的摩尔质量)。

     

  • 18、 某兴趣小组按如下流程由稀土氧化物Eu2O3和苯甲酸钠制备配合物Eu(C7H5O2)3xH2O , 并通过实验测定产品纯度和结晶水个数(杂质受热不分解)。已知Eu3+在碱性溶液中易形成Eu(OH)3沉淀。Eu(C7H5O2)3xH2O在空气中易吸潮,加强热时分解生成Eu2O3

    (1)、步骤①中,加热的目的为
    (2)、步骤②中,调节溶液pH时需搅拌并缓慢滴加NaOH溶液,目的为;pH接近6时,为了防止pH变化过大,还应采取的操作为
    (3)、如图所示玻璃仪器中,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的苯甲酸钠溶液所需的仪器名称为

    (4)、准确称取一定量产品,溶解于稀HNO3中,萃取生成的苯甲酸,蒸去有机溶剂,加入一定量的NaOH标准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NaOH。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实验所需的指示剂不可更换为甲基橙,原因为
    (5)、取一定量产品进行热重分析,每个阶段的重量降低比例数据如图所示。0~92℃范围内产品质量减轻的原因为。结晶水个数x=。[M(C7H5O2)=121 ,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9、 氨基乙酸(NH2CH2COOH)是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分子,其分子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NH3CH2COOHpK1=2.4NH3CH2COOpK2=9.6NH2CH2COO

    在25℃时,其分布分数δ[如δ(NH2CH2COO)=c(NH2CH2COO)c(*NH3CH2COOH)+c(*NH3CH2COO)+c(NH2CH2COO)]

    与溶液pH关系如图1所示。在100mL0.01mol/L*NH3CH2COOHCl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NaOH溶液,溶液pH与NaOH溶液滴入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Ⅰ对应离子是*NH3CH2COOH B、a点处对应的pH为9.6 C、b点处c(*NH3CH2COOH)=c(NH2CH2COO) D、c点处2c(*NH3CH2COOH)+c(*NH3CH2COO)+c(H*)=c(OH)
  • 20、 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目的

    A

    测定0.01mol/L某酸溶液的pH是否为2

    判断该酸是否为强酸

    B

    向稀Fe2(SO4)3溶液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探究H+Fe3+水解的影响

    C

    AgNO3溶液先滴入几滴NaCl溶液,再滴入几滴NaI溶液,观察沉淀颜色变化

    比较AgCl和AgI的Ksp大小

    D

    将氯气通入Na2S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淡黄色沉淀

    验证氯气的氧化性

    A、A B、B C、C D、D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