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2024年12月4日将迎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二周年。
【规范权力运行】2024年3月19日,“天网2024”行动正式启动,旨在持续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工作。近年来,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到行政强制法、公务员法,从“打虎拍蝇”、“猎狐行动”到公布“百名红通人员”名单,一系列日益严格、系统、缜密的制度机制,给权力这匹最难驯服的“野马”套上了“缰绳”。
(1)请你说明为什么要给权力套上“缰绳”?【增强宪法意识】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增强宪法意识,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我们中学生应如何上好这门“必修课”?(两点即可) -
2、为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代表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以下不能体现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的是( )A、向某市住建委询问老旧小区加装外挂电梯的问题,并要求答复 B、深入基层调研并提出“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C、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进行调查 D、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
3、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帮助农民适应身份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无锡市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无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区协商民主,通过“院落自治”“楼道自治”“村落自治”等形式,引导党员成立党小组,全体村民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理事会和监事会。推广开放空间讨论会,规范议事流程,提升议事效率,确保议事质量。这些做法有利于( )A、村委会进一步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B、村民通过基层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C、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D、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
4、小宇的爸爸在公办学校当老师,月工资8000多元;妈妈在私营企业工作,年收入7 万元左右;残疾的叔叔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600元。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爸爸的收入是按劳分配,妈妈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叔叔的收入属于社会保障收入
②爸爸、妈妈享有劳动权,叔叔享有物质帮助权
③爸爸、妈妈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叔叔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爸爸和妈妈的工作单位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其工资收入均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5、2024年4月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潍坊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来自潍坊市各界的政协委员们,相聚一堂,履行神圣职责,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由此可见( )A、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人民政协履行长期共存、肝胆相照、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职能 C、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积极参政议政 D、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
6、2024年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意见建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表明( )A、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 C、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D、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
-
7、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迎来自治区成立77周年纪念日。7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保障了自治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高度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 D、这一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
8、2024 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顾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亿万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其优势体现在( )A、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直接管理国家 C、能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有效保证国家的治理 D、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
9、在学习“国家监察机关”这一课内容时,某同学整理了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 B、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C、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产生,是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 D、监察委员会监督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是其首要职责
-
10、下列是同学们在道法课上对一些事例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老农王某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其子拒绝赡养,后起诉其子获得胜诉,因其符合政策还被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老农王某通过刑事诉讼维权,且国家保障其物质帮助权 B、徐某为了打听同事的消息,多次冒名领取同事的信件、包裹等物品——徐某侵犯同事的姓名权、通信秘密权、隐私权和财产权 C、某市两名“95后”青年入伍后因怕苦怕累被部队退回原籍,当地政府依法对这两名青年做出罚款3万元等6项处罚——拒绝履行服兵役义务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 D、村里的王大娘为了感谢党恩,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制作国家领导人头像捐赠给党史纪念馆——王大娘行使了文化权利,但侵害了国家领导人的肖像权
-
11、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属于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的是( )A、陈明乘坐的公交车有人钱包丢失,他答应司机进行搜身的要求 B、饭店就餐后,李玲同意了商家不提供发票可以赠送饮品的建议 C、张丽按时入学并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D、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14岁的孙浩主动要求参加投票选举
-
12、2024年3·15晚会,央视曝光淀粉肠内幕。火遍大街小巷的淀粉肠竟是骨泥制作,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假如你的家人买到了这样的淀粉肠,可以( )
①向人民法院申请仲裁
②直接与经营者沟通,通过和解解决纠纷
③向工商部门提起诉讼
④打电话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调解纠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13、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又来了!俞鸿儒、刘玲琍、孟二梅、张雨霏、杨华德、牛犇等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称号。这体现了公民享有( )A、平等权 B、荣誉权 C、名誉权 D、肖像权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集体中成长】
集体,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每天我们都在集体中生活,学习过集体生活是我们青春成长的必经之路。七2班同学围绕“在集体中成长”开展了主题班会,请你参与。
张同学:我生病了,在家休息,同学打来电话问候,并为我辅导当天的功课,回到学校后有同学帮我打水、打饭……有同学在让我好安心。
陈同学:还记得学校艺术节比赛,班主任王老师征求了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大家各抒已见,最终确定了歌舞表演的方案。有的同学负责排练,有的同学负责音乐剪辑、制作,有的同学负责乐器演奏……同学们各施所长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了,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能力,还学会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同学:咱班总是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演讲、朗诵、知识竞赛、出板报、趣味运动会等,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都很高。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我也由原来生性内向变得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自信,感谢班级的所有人。
【感受集体美好】
(1)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集体的哪些特征?请你分享在集体生活中的温暖片段。
【体会集体力量】
(2)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最有力量。请结合材料中同学们的分享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献策集体建设】
(3)美好集体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心中有对美好集体的憧憬,脚下才有建设美好集体的行动。作为班级的一员,如何才能创建美好班集体?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大国工匠张连钢、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等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
材料一 黑暗中的音乐精灵萧凯恩——香港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3个月大时,因眼癌摘除眼球。她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反复背诵,一点一点学会了弹钢琴。她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20岁时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材料二 匠心独运的大国工匠张连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后来,张连钢团队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张连钢说:“越遇到困难越来劲,越遇到难题,越能激发我的斗志。”
(1)、上述材料中的感动中国人物给我们传递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这些美好情感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结合所学,谈谈上述榜样故事对你活出青春风采的启示。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大事记(部分)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行,其中新增“网络保护”专章,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内容监管等。
◎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强调坚持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特殊保护,构建有利于未成年人上网的良好环境。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
(1)阅读材料一,谈谈国家重视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保护的原因。材料二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节选)
第三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并依据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第五条学校、家庭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六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2)小明看到以上条文之后,认为只要有了国家网信部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可以使未成年人的网络合法权益免受侵害。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评析小明的观点。
-
17、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拨打火警电话“119”慌称学校失火。公安机关依法追究了刘某的法律责任。这一案例说明了( )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B、公共场所有规章制度 C、人们不能按自己的规则办事 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
18、下列做法中,你认为可取的是( )A、发生煤气泄漏,立即在室内拨打手机报警 B、泥石流发生时,赶紧爬上树躲避 C、遇到不法分子抢劫,要勇敢地与他拼到底 D、陌生网友约见面,不要轻易就答应
-
19、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某中学德育处为了落实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对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调查一:存在的欺凌行为
调查二:面对被欺凌的做法
忍气吞声
正当防卫
报警、向父母、老师报告
请他人报复
72%
5%
30%
30%
请你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1)、上述调查一和调查二的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①反映在校园中存在不同的欺凌情况②校园欺凌者法律意识淡薄
③学生都懂得采取正确方式应对欺凌④学生的整体维权意识不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当遇到欺凌行为时,青少年应该( )①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于与欺凌者作斗争
②与同学友好相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③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④依法惩治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
20、下列能体现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的是( )A、某游客在长城墙上刻字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B、班主任陈老师对经常迟到的小冲进行了批评教育 C、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D、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