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10月,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将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上述要求旨在(   )

    ①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推进乡村振兴②加大文化创意力度,规范旅游行业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城乡差别  ④用好传统村落资源,传承中华文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药食同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理念。它主张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很多食材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近年来,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销售火爆,成为消费新时尚。这体现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B、中华文化凝结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C、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且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儿女奋斗的精神动力
  • 3、某市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路径,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下列关于该路径各环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政府履行职责,组织实施项目    ②政府倾听民声,公开征集项目

    ③人大调研视察,监督检查项目    ④人大代表票决,确定实施项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①—③ D、③—②—①—④
  • 4、近些年,我国把宪法宣传教育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增强人们对宪法的认同感,提高践行宪法精神的自觉性。这说明(   )
    A、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B、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C、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D、人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 5、每逢清明时节,某校都会组织学生徒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学校开展这一活动是为了(   )
    A、舒缓学习压力,调节人际关系 B、磨砺坚强意志,引领社会潮流 C、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D、发掘运动潜能,增强身体素质
  • 6、某地法院推行便民诉讼服务:残障人士、7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交通不便且30里外偏远山区当事人可以不到庭,由法官入户到家办案,将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此举(   )
    A、能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B、表明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说明诉讼是处理纠纷的最佳手段 D、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
  • 7、大国工匠夏立30多年来用匠心挑战极限,将“天马”望远镜关键部件的精度打磨到0.002毫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嫦娥探月精准“指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

    ①爱国    ②友善    ③诚信    ④敬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8、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下列选项直接体现平等的是(   )

    ①乘公交车时先下后上    ②在食堂就餐时按需点餐

    ③在人行道上设置盲道    ④实行男女职工同工同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某市不定期发布公告,号召市民走出家门清理绿地、抚育林木,或者在网上捐资认养树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履行植树义务。此举有利于(   )

    ①让参与造林绿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②发挥道德的强制作用,改变自然环境

    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市民生态意识

    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决定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黑板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回答问题。
    (1)、为办好黑板报,某班组织投票推选黑板报主编。  下列是同学们投票时的想法,正确的是(   )

    ①当主编要花费很多时间,最好别选我

    ②主编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③学习是主要任务,谁当选主编都和我没关系

    ④我要选文学、审美素养高的同学,发挥他的特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小闽当选主编后,开始向同学们征稿。下图是入选本期黑板报的稿件标题。据此推测,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 保守国家秘密
    ♢劳动和受教育
    ♢ 依法维权的程序
    A、理解权利义务 B、见证发展成就 C、坚定理想信念 D、凝聚团结伟力
  • 11、“中国好人”李培生是黄山风景区基层工作人员。20多年来,他在悬崖峭壁上捡拾垃圾和游客掉下的物品,累计放绳高度达1 800千米,相当于200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用心用情守护着美丽的黄山。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劳动能够创造人生价值    ②他人的生命更重要

    ③平凡中也能闪耀出伟大    ④保护环境重在治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2、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和朋友春日出游,忽遇大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豪迈地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一处事态度启示我们(   )

    ①树立人生目标,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②遇到挫折,要调整好心态,勇敢面对

    ③生活难免有挫折,产生负面情感是必然的

    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从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3、乘客吴某为等待迟到的同行人上车,强行用身体阻挡高铁列车车门关闭,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铁路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吴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
  • 14、某小区四楼的业主张某发现楼下邻居丁某拆除了屋内的承重墙,便向业主委员会反映。业主委员会发现楼体下沉,紧急疏散200多户居民,并向公安机关举报。公安机关依法对丁某进行立案调查,并会同相关部门对被拆改的墙体进行安全支护。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丁某的行为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②业主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③张某应与邻为善,不该反映情况    ④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为民解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放学后,初中生小川和小奇在书店(见下图)买书,小奇突然晕倒,浑身抽搐失去意识。在不知小奇病因的情况下,此时小川最恰当的做法是(   )

    A、大力摇晃小奇,尝试叫醒他 B、立刻背起小奇,跑往医院急救 C、守护小奇,请店员帮忙拨打120 D、跑回学校找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 16、某校布置了一份“特别”的假期作业: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完成一次社会调查、在家学做儿道家常菜……这份作业旨在引导学生(   )
    A、树立远大志向,努力为之奋斗 B、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规则 C、体验不同职业,做好职业准备 D、提升实践能力,做更好的自己
  • 17、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张许熠,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视频剪辑,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其创作的100多条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小达人”。这启示青少年要(   )
    A、提高媒介素养,传播网络正能量 B、完善法律体系,规范网络行为 C、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结交新网友 D、学会独立思考,追求标新立异
  • 18、学贵有疑。下列对同学们存在的疑惑,回应恰当的是(   )

    序号

    疑惑

    回应

    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不足吗?

    需要,我们要接纳自己的全部。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那还需要“见贤思齐”吗?

    不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不断努力,可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该怎么办?

    不要灰心,努力需要坚持,也需要方法。

    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我该当朋友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吗?

    不该,情绪只能靠自己调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小闽准备参加“了解国防知识,筑牢国防意识”的主题演讲活动。  下列时事适合用于本次演讲的是(   )

    ①截至2024年底,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

    ②2025年4月4日起,我国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③2025年2月,我国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④2024年12月27 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大型战舰——四川舰成功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从图中信息可以推断该项目是(   )

    A、中柬铁路 B、中越铁路 C、中吉乌铁路 D、中老泰铁路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