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说,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今天五星红旗在此升起。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C、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回归祖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
2、到2022年,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1—8月,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48.5%,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7%。这反映了广西( )A、重视打造文化名片 B、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法治建设持续推进 D、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
3、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B、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 C、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D、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果
-
4、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A、运用和平手段 B、实行互助合作 C、实现经济恢复 D、消灭剥削阶级
-
5、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的邀请东渡日本,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
(2)、材料二 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
(3)、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材料四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从“开放与交流”角度自定一个论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留下丰厚遗产,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姚老师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1)、任务一【识读图片——维护国家统一】
同学们找到了以上历史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应对边疆危机,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有哪些?并简述其共同的历史影响。
(2)、任务二【实物遗迹——见证皇权集中】在明成祖年间,文渊阁是供翰林院官员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的工作场所
故宫养心殿南的一排小房屋,是清朝大臣下达圣旨、处理奏折、商议政事的办公场所。
故宫博物院的这两处建筑,见证着明清两个朝代为强化君主专制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任务三【文献史料——品鉴典籍荣光】①《梦溪笔淡》书影
②《红楼梦》书影
③《千金方》书影
④《明史》书影
⑤《资治通鉴》书影
⑥《农政全书》书影
⑦《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⑧《本草纲目》书影
根据典籍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展板一完成展板二和三的初步设计。并说明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
展板一
主题:文学著作展品
展品:②⑦(填写相应序号即可)
展板二
主题: ▲
展品: ▲
展板三
主题: ▲
展品: ▲
-
7、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两宋时期,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越南传入的 ① 推广到东南地区。由于朝廷的提倡和农民的辛勤培育,南方的水稻品种得以改良,且在北方较大推广。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地变农田。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同时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在材料一中填写①农作物。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和清朝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且种类较多。清朝前期,棉织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手工业工场”的特点。
(3)、材料三 宋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放宽了城市中开设店铺的条件。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主要从事茶叶、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4)、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一个结论。 -
8、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A、崇尚天人合一 B、主张和而不同 C、具有家国情怀 D、重视以人为本
-
9、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如图),将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在春晚舞台上徐徐展开,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下列关于明朝的北京城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宫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B、朱元璋选定北京为都城后进行了大规模营建 C、整个北京城围绕纵贯东西的中轴线对称展开 D、北京城是平面呈现“凹”字形的巨大建筑群
-
10、2024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追溯历史,1553年攫取澳门租住权的列强是( )A、英国 B、葡萄牙 C、法国 D、荷兰
-
11、某初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A、宋明理学 B、明清儒学 C、汉代儒学 D、先秦道学
-
12、“水运仪象台高约十二米,分三层:上设浑仪,中置浑象,下藏枢轮报时木阁。”材料中“浑仪”的主要功能是( )A、模拟天体运行 B、实际观测天体坐标 C、自动敲击时辰钟鼓 D、计算历法节气
-
13、“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个发明,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个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
14、 “《回回药方》载方剂六千余,多用没药、乳香、龙涎等西域药材。”材料表明元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A、完全依赖中医理论 B、排斥本土草药应用 C、吸收阿拉伯医药知识 D、仅服务蒙古贵族
-
15、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贫富差距加大 D、城市商业繁荣
-
16、历史学家姚大力认为,合“中国”(内地)与“塞外之一统”两者为一体的国家建构模式,发育于金,定型于元,发达、成熟于清。其中,元朝对这一“国家建构模式”进行的创新是(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
17、变法以发展生产、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改革。这场“变法”是( )A、商鞅变法 B、“一条鞭法” C、大化改新 D、王安石变法
-
18、隋唐时期书法名家辈出,其中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下列哪幅书法是颜真卿的作品( )A、《多宝塔碑》
B、《兰亭集序》
C、《玄秘塔碑》
D、《松风阁诗贴》
-
19、天宝二年,陕郡太守韦坚在广运潭安排了一场由二、三百艘船只组成的博览会,船上装有:广陵(扬州)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镇江)即京口陵衫段等。该盛会印证了( )A、文景之治的清明 B、贞观之治的安乐 C、开元盛世的气象 D、康乾盛世的繁荣
-
20、“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的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材料认为科举制度( )A、加强了朝廷选官的权力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D、扩大了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