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晗的爷爷今年恰好九十大寿,即1932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结束后,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晗:你知道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吗?小晗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民国二十一年 B、民国二十二年 C、民国二十三年 D、民国二十四年
  • 2、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反映出这次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反帝爱国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反封建斗争
  • 3、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历时三年取得重大成果,确认在当年大东沟海战战场发现的沉船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下考古发掘信息中,可作为判断该沉船就是当年“致远”舰的最直接证据是
    A、长60多米、宽9—10米的舰体残骸 B、舰体上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 C、舰体上的多处火烧及爆炸痕迹 D、抛撒在舰体周边的钢板、木板、锅炉残片
  • 4、李鸿章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得出洋务运动是(     )
    A、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5、“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新政”和“预备立宪” D、新文化运动
  • 6、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写道:“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这句话点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没有制定纲领来领导革命 C、没有发动农民积极参加革命 D、没有取得英法等国家的援助
  • 7、以下是某历史专著的部分内容,请对此确定一主题是(     )

    时间

    具体内容

    1860年10月5日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

    1860年10月6日

    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

    1860年10月7日

    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

    1860年10月18日

    英军一意孤行,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

    A、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 B、咸丰帝的逃跑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D、圆明园的浩劫
  • 8、《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②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消亡

    ③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9、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文中的“这场战争”开始于(     )
    A、1840年 B、1856年 C、1894年 D、1900年
  • 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5月6日,(江西)九江教育会及南伟烈学校、省立第三中学等校,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拒签巴黎和约。随后,南昌、赣州、吉安、抚州、萍乡、宜春等地学生纷纷加入声援斗争的行列。

    ——摘编自《红色文化》

    1919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对江西学生运动的相关报道

    材料二: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是非颠倒、民族蒙耻之际,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爱国激情猛烈地迸发出来。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民国日报》和《红色文化》中,能相互印证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说说出现材料中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运动的影响。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中国近代青年学生运动的精神核心内涵是什么?
  • 11、博物馆是安置文物典藏的机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某博物馆接到临时布展任务,现需将一批文物以主题形式进行分区展览,协助选择合适的文物并拟定相应主题。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1)中拟定的一个主题,并为拟定的展览主题写一段介绍词。
  • 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教育革新】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治国方略】

    材料二   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文化传承】

    材料三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教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贡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家们提出各种治国方略的背景。指出孟子和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了孔子、孟子、韩非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综上所述,分析“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 13、某小组在历史单元复习课上做汇报展示,下面是他们展示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他们汇报的主题是(     )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 14、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B、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 15、“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
    A、商鞅变法的作用 B、兼并战争的后果 C、西周分封的崩溃 D、百家争鸣的原因
  • 16、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     )
    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 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 D、反映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
  • 17、下面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示意图,其中③④位置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黄帝部落、炎帝部落 B、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C、华夏族、汉族 D、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
  • 18、根据下面两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当时只有这两种建筑样式 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样式上的差异 D、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任选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结合做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因,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复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之地则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国之地主要接受……的学术。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图一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请写出它的名称。观察图一、图二,任选其中一个,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军事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材料反映当时思想学术领域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有何意义?
上一页 229 230 231 232 2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