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随着长江航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南京、九江、汉口、牛庄、登州、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以上海为枢纽的航运体系逐渐形成。这说明( )A、近代中国成为开放型外贸国家 B、《南京条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C、清政府积极倡导海外贸易发展 D、列强侵略改变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大秦帝国之裂变》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卫鞅的变法得到了哪位君主的支持?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事件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与材料一中人物相关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更替首领的办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
4、如果把蓝田人、郧县人、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人类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文化的发展
-
5、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是( )
①齐 ②楚 ③燕 ④晋 ⑤秦 ⑥吴 ⑦魏 ⑧赵 ⑨韩 ⑩越
A、①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⑧⑨ C、①②③⑤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⑥⑨⑩ -
6、制作陶器时,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鸟、鱼、花等图案是下列哪一文化的重要特征(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7、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设置的“若干行政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同材料一中的制度相比,分析其主要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春秋晚期牺(xī)尊
图2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楼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韩非
庄子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位写出其思想主张。(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
9、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一直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都使用它。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制品,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石器居多,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等。北京人遗址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三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头作为工具”发生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掌握的生活技能。(3)、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
10、商代浇铸一大型青铜器,需要67口坩埚,每口坩埚熔铜12.5千克,千人协作才能完成。该青铜器可能是( )A、商朝铜爵 B、护头铜胄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铜面具
-
11、《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
12、历史的回响,名人的光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材料三 1920年初,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表)
期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历史名人为其撰写简介,以及这些名人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简介可以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或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这一举措的影响。 -
13、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代青年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提取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 -
1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了三民主义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15、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这一情形发生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16、以下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52—1864年
1866年
1877年
事件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创办福州船政局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邓世昌 B、冯子材 C、左宗棠 D、丁汝昌 -
17、如图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A、沉重地打击了走私鸦片的俄国奸商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C、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D、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18、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巩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两例。(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19、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文资料。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吠亩(田地)之勤(劳力)。
——《国语》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3)、从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 -
20、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小明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1
图2
图3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图2
图3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中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活动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活动二图1中史实与推论的示例,完成图2、图3的考古发现的相关推论。(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