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古代不同物代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郑成功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1661年3月

    38岁集结战船,誓师东征

    1661年4月

    鹿耳门海战,登陆台湾

    1662年1月

    逼使荷兰侵略军宣布投降

    1662年2月

    荷兰殖民者签署投降书后撒出台湾

    1662年6月

    39 岁病逝

    ——摘编自王振仁《民族英雄郑成功大事简表》

    材料三我国疆城辽阔,民族众多,历代封建王朝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过多次王朝更替,其中有些封建王朝的表败都与边疆政策密切相关。这些历史,让清朝前期的帝王们颇有感触。比如康熙就曾对历史上的一些朝代因为边疆问题带来的威胁发出感慨。清朝统治者们对边疆问题的重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深深懂得“边疆一日不靖”“内地一日不安”的道理。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西藏、东南地区为例说明元朝治理边疆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提炼郑成功经历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简要评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对台湾管辖的措施。
  • 2、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前期,出现于四川的交子最初只是一种取款凭证。由于交子铺户恪守信用,存款客商随到随取,交子声誉鹅起。商人之间的大额贸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不便,交子支付贷款的事常有发生。1023年,宋廷决定由政府来发行“官交子”。这时交子才正式具有政府承认和保护的偿付功能交子的货币化行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明代“隆庆开禁”以来,中国外贸优势明显,海外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从而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此后出现如下现象:贪污大增,仅抄没刘瑾的白银就有3亿两:富贵之家或秘客白银或以银首饰传之后世;农民为纳税低价出售粮食因而赤贫,一时间民变四起,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灭。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等

    (1)、请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任选其中一个史料,结合所学说明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交子成为货币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 3、紫禁城中的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并采用向心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形式为主,提高紫禁城内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设计反映了(   )
    A、宫殿建筑理念的不断创新 B、建筑受异域风格影响 C、古人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 D、古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 4、明朝弘治时,徽州人多努力读书和耕田,不愿离开故土;万历时,“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票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地矛盾加剧 B、徽州的经济萧条 C、晋商迅速崛起 D、农作物亩产降低
  • 5、据表可知,玉米(   )

    记载

    出处

    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林而肥短,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凉府志》

    西天麦,需州昔无,近年西夷带种方数之,亦不多,形大而圆,白色而黄,穗异于他麦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肃镇华夷志》

    A、明朝时已传入中国 B、从东南沿海传到内地 C、原产地在西北地区 D、已成为明朝主要粮食
  • 6、通过下表的归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措施

    秦朝

    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明朝

    废除示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B、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C、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 7、徐光启的《崇桢历书》集中展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
    A、东西文化交流影响明末学术视野 B、中国农耕经济走向没落 C、中国古代科技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D、西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 8、明清时期有“ 无徽不成镇 ”之语,扬州盐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都与激商的智力、财力、人力投入是分不开。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徽商垄断盐业发展 B、商帮促进市镇发展 C、区域商人垄断地方 D、形成全国商业网络
  • 9、由下表可知,这些认识(   )

    顺治帝

    “天下一统,满汉无分别”、“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赤子”

    康熙帝

    “朕统御寰字,一切生民,皆朕赤子,中外并无异视”

    雍正帝

    “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有助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继承了历代的文化传统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 10、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为挽救明王朝统治,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全面革新。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把各州县的田赋、福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台并征收银两,按田亩缴纳。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废弃。这表明一条鞭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D、克服了明朝的危机
  • 11、李费认为,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势利之心是人们努力从事生产等经济活动的原动力,破除封建礼教施加的掩饰和扭曲,使人率性而为、自由发展,自然能够准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   )
    A、推动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B、冲击了程朱理学主流地位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反映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 12、《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考古发现,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甚至泰国、印尼、阿拉伯等地区均发现大量宋代钢钱。这表

    明,宋朝(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东西方交流频繁 D、重农政策的转变
  • 13、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官更选拔、要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这表明,元朝(   )
    A、在吐蕃各地设置行省管理 B、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 C、对西藏行使了行政管辖权 D、边疆管辖形同于内地
  • 1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至元代,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制划分给若干个行省,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元代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体现了因俗而治政策 D、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区城
  • 15、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单位:项),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时期/地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

    32

    11

    32

    44

    20

    4

    29

    北宋

    12

    7

    25

    86

    18

    4

    15

    金及同时期南宋

    4

    2

    14

    185

    36

    14

    63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国家治理的提升 C、财政投入的增加 D、经济政策的调整
  • 16、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将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
    A、消除民族隔闽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 17、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
    A、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B、社会等级差别缩小 C、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 18、下图是出土于西安西郊唐墓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平台上的男乐伎俑,身穿圆领窄袖长衣,手持琵琶等乐器奏乐,中间一女乐伎俑,梳乌蛮髻,做歌舞状。与下图可以相互印证的唐代诗歌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施” C、“女为胡服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D、“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 19、大运河开通后,唐朝文士杨齐哲描述洛阳:“神都准海漕运,日夕流街。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这说明洛阳(   )
    A、政治清明 B、交通便利 C、农业发达 D、文化昌盛
  • 20、他下令实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增加税收,改善经济,改变魏晋以来长期隐瞒户籍的积弊。这个“他”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