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数据统计是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   )

    水利农业

    文教卫生

    交通运输

    其他

    工业

    部门

    占比

    58%

    7.6%

    7.4%

    19.2%

    7.8%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C、全面发展同时又有所侧重 D、各行各业成就显著
  • 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主题是(   )

    主题:____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三节农民翻身做主人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新中国成立和巩固
  • 3、题4图是中国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画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领到土地证》。画上文字为“人人有田种,生产把家兴。”此画作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改革开放
  • 4、1951年,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防建设。这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   )
    A、捍卫了朝鲜领土主权的完整 B、打击了美国帝国主义嚣张气焰 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枕 D、促进了“一五”计划顺利进行
  • 5、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发表讲话,表示:“我们确信,该协议给西藏人民带来了一个光明和幸福的前途。”该协议标志着(   )
    A、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B、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D、西藏民主改革完成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7、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辉煌,异彩纷呈,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宋代的科技文化不仅格外富于创造性,而且异常绚丽多彩。

    ——摘编自伍丽慈《中国宋朝时期科技文化史研究》

    材料二 史料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七年级学生为了解两宋时期的科技发明,找到了如下两则史料。

    史料一:宋代持罗盤的立人陶俑

    史料二:宋《萍洲可谈》

    “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明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科技著作对金属冶炼技术有详细记载,书中提到“凡铁分生、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并配以插图(如下图所示)直观展示生铁、熟铁转化为钢的工艺流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料一、史料二分别属于什么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从内容和地位两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雄人物】

    西汉

    北宋

    明朝

    清朝

    霍去病

    岳飞

    戚继光

    郑成功

    材料二:【历史见证】

    材料三:【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1)、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请你任选1位历史人物(不得用示例人物),写出人物简介。

    示例:霍去病是西汉杰出军事将领。漠北战役中,汉武帝派他和卫青出击匈奴,他大获全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可惜他英年早逝,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

    (2)、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图1、图2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3)、制度创新彰显民族智慧,请补全示意图中①②③的内容。
  • 9、不同朝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珠江从广州穿流而过。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唐宋时期,广州设立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司。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五口通商”时期,广州等五个城市相继开放,使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步入一个新阶段。古老的广州城,不仅是我国最早通向外部世界的门户,还是我国唯一历代相沿、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大港。

    ——摘编自蔡鸿生《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

    (1)、文物识别:文物的年代识别十分重要。请你识别材料一中的文物,将识别结果按文物的年代排序,写清文物序号即可。

    文物序号: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州成为“我国唯一历代相沿、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大港”的原因。
  • 10、题30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说明了明清小说(   )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B、蕴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 C、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D、讽刺了八股取士的束缚
  • 11、题图所示的艺术派别起源于(   )

    A、成都 B、苏州 C、北京 D、西安
  • 12、根据题28表,可知明清两朝(   )

    明清时期水利工程修建与黄河治理情况统计表

    朝代

    修建水利工程数量

    治理黄河次数(粗略统计)

    明代

    2270 处

    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

    清代

    3234 处

    近200年间决口361次(约6个半月一次)

    A、国库充盈 B、重视水运 C、战争频繁 D、重视农业
  • 13、学者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材料中“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   )
    A、禁止出海贸易 B、断绝外界往来 C、成功抵御外敌 D、实施闭关政策
  • 14、清朝以前,大部分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这一认知的转变(   )
    A、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B、丰富了我国民本思想的内涵 C、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
  • 15、清朝在边疆治理上注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对新疆管理的举措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册封达赖班禅 C、设奴尔干都司 D、设置伊犁将军
  • 16、康熙帝曾言:“朕观明史,低毁本朝之处甚多。”这一言论用于研究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 17、它设立于雍正年间,它的出现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材料中的“它”是指清朝时期的(   )
    A、南书房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D、翰林院
  • 18、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如题22图所示的相关资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元朝的对外关系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
  • 19、历史学家钱穆曾说:“八股文成为士子进身之阶,其流毒使思想界枯窘,人才尽入格式之中。”该学者意在强调八股取士(   )
    A、批判礼教 B、强化皇权 C、禁锢思想 D、格式工整
  • 20、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其职责包括“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这一举措最能体现明朝(   )
    A、地方管理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边疆防御的巩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