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国时期的罗马广场,将原本形制自由的公共建筑逐渐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 神庙、凯旋门等,并且逐渐将广场封闭起来,不允许人们进入。这代表着此时古罗马(     )
    A、政治制度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剧变 C、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奴隶起义取得成功
  •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命运多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中国注册工厂地域分布数量

    材料二 甲午战败后,张 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 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

    ——摘自《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1929年之后,中国进口激增,而出口却大大减少……1936年,外国资本控 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量的60%,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外国资本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6%。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民众对此事件的态度并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 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简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局势。
  • 3、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 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材料二   战争开始时,面对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优势,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 性因素是人民。

    ——摘编自肖岩松、李似苹《试析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 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   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 的其他物资。

    ——摘编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民众对此事件的态度并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及所学,阐述内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敌强我弱形势采取的策略。
    (3)、据材料三及所学,概述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 4、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勇闯革命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共所发动的工农运动和反帝工作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战力。“国民革命军誓 师之际,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但他们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竟以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领有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材料二 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 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

    ——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材料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 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1)、据材料一及所学,列举北伐战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毛泽东对行动方向作出的决策,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 5、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抗日救亡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歌颂祖国
  • 6、“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过…… ”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B、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C、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D、崇洋逐新自由平等
  • 7、抗战时期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B、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C、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8、数据图是学习历史的工具之一。下图信息反映了(     )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C、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
  • 9、“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10、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该学者评述的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 11、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东北沦陷 C、华北危机 D、七七事变
  • 12、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错 误。“这次会议”(     )
    A、确定了实行武装起义的方针 B、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C、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 13、毛泽东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毛泽东意在强调要(     )
    A、独立领导革命 B、掌握革命武装 C、建立革命政权 D、创立革命根据地
  • 14、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模拟“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各项适用于介绍南昌的是(     )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
  • 15、“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这一事件”指(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
  • 16、下图是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17、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不是提出了什么方针和纲领,而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广大学生,甚至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参与到了运动中。这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基础的广泛性 B、影响的持久性 C、口号的革命性 D、斗争的彻底性
  • 18、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第二次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
    A、倡导实业救国 B、宣传变法维新 C、提倡民主科学 D、追求自强求富
  • 19、“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材料中“今之时局”是指(     )
    A、辛亥革命 B、军阀割据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 20、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趋势是(     )

    A、由屈辱走向振兴 B、由专制走向民主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由封闭走向开放
上一页 997 998 999 1000 10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