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年级某班同学围绕“世界文明”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①古埃及金字塔

    ②古希腊陶器

    ③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像

    ④古罗马大竞技场

    (1)请将以上文明成果进行归类。(填写序号,多写或少写不给分)

    亚非文明:________

    欧洲文明:________

    材料二

    图一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图二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文明交流的哪两种方式?根据图二,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在文明史上的贡献。(史论结合)

    材料三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体系内容大致为:总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渊源、结构、效力),人法(人格法、监护法),物法:财产权利—物权(所有权、物权的取得方式)继承、债(契约、侵权),诉讼:权利的保护。

    ——摘编自徐红新《论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的体系结构及其影响》

    《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3月颁布,它由总则(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和三编(分别为“人”、财产及对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构成。

    ——摘编自李兀明《拿破仑法典》

    (3)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根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相似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世界文明有哪些认识?

  •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 B、1861年农奴制改革留下了封建残余 C、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D、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 3、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场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下面是他们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学活动的主题是(     )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电灯、电话、汽车、飞机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

    创新驱动发展

    内燃机;传动装置

    A、西欧经济的发展 B、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近代科学与文化
  • 4、科技改变生活。耐用碳丝灯泡的问世给人类带来光明,它的发明者是(     )
    A、斯蒂芬森 B、爱迪生 C、本茨 D、莱特兄弟
  • 5、如图是美国工业产量变化曲线图,1865年—1880年美国工业产量发生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国家独立得到捍卫 B、联邦宪法得以制定 C、国家统一得到维护 D、科学技术发展进步
  • 6、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这些措施(     )
    A、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推翻了沙俄封建统治
  • 7、殖民者通过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实行垄断贸易政策、商品专卖权、不等价交换等手段,对拉丁美洲进行巧取豪夺。无休止的榨取引发了拉美人民的反抗。这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具有(     )
    A、艰巨性 B、正义性 C、曲折性 D、妥协性
  • 8、法国贝尔——拉雪兹公墓的墙上镶嵌了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年5月21—28日。”这是为了纪念(     )
    A、第一国际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运动 D、《国际歌》的诞生
  • 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________

    第一节告别中古:文艺复兴

    第二节向教会权威宣战

    第三节十七世纪,沉思的世纪

    第四节启蒙运动:理性之光

    A、资产阶级革命 B、技术革新 C、殖民扩张 D、思想解放
  • 10、“18世纪时,法国贵族的残酷剥削导致农民长期赤贫,以致法国工业品的市场异常狭小……大革命的爆发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呼声高涨 B、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C、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D、贵族的剥削引发农民的不满
  • 11、当今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国王手中,推动这种政治制度确立的法律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 12、14世纪中叶,欧洲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们是(     )
    A、手工工场和工厂 B、租地农场和庄园 C、工厂和庄园 D、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 13、“这一制度通过层层分封,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整个国家等级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国王在顶端,最底端的是骑士,层层附庸,依次互为主从隶属。”“这一制度”是(     )
    A、印度种姓制度 B、雅典民主政治 C、罗马元首制 D、西欧封君封臣制
  • 14、汉字和中医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鲁骨上锲刻的文字。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材料二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地位?依据“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2)、材料二中“书同文”,规定统一使用的文字是什么?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3)、什么时期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兰亭集序》被称为什么?其作者被后人誉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世称为什么?战国时期和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名医是谁?在医学领域分别作出什么贡献?
    (5)、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15、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是由谁建立的?
    (2)、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当时台湾被称作什么?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无益藏,自灭子不能具醇胆,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七十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搞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此,汉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个治世局而?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该治世局面出现的两点原因。
    (3)、材料三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请列举两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而采取了什么举措?从中归纳出两位帝王治国理念的最大不同。
  • 17、政治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通过这种制度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

    材料三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反映的是哪种制度?哪一朝代的建立体现了这两种制度的交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周实行的“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这位皇帝是怎样治理广阔国土的?这一措施开创了什么模式?
  • 18、如果把“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边疆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整合成一个单元,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19、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光武帝规定“后宫之家(此指皇帝母亲的亲戚),不得封侯与政”,两汉败亡的一个相同原因是(     )
    A、外戚干政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
  • 20、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再现了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上一页 933 934 935 936 9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