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0多篇。“它”是指(     )
    A、《诗经》 B、《论语》 C、《老子》 D、《离骚》
  •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的标志是(     )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青铜器的使用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3、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平王东迁 B、“国人暴动” C、盘庚迁都 D、禹建都阳城
  • 4、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 5、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 6、历史淬炼中破旧立新,方能焕发出时代的璀璨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经典著作《周易》评价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材料二:变法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自白效咏、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材料三: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历史学家翦伯赞

    (1)、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汤武革命”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儒家对它的立场与态度。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别列举商鞅变法“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的具体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并概括其主要依据。
  • 7、数千年前出现的“中国符号”,见证了古代华夏文明的智慧与传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书法字体)的定型和推广具有特殊时代风格,其形成既有取法自然、个性表现的审美因素,又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天下观,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比如,甲骨文的形式背后是华夏民族的起源:在小篆的书写中,凝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恢宏气度。

    ——摘编自周睿《书法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

    材料二:三星堆出土的玉戈、玉刀、玉璋等玉礼器,都是在夏王朝后期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然后传播到三星堆地区的。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技术也来源于商王朝前期,并在当地工匠的发明创造下达到了新的高峰。三星堆铜器中含有特殊铅,这种特殊铅在殷墟早已发现,并非三星堆独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巍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以其深厚的儒学传统而闻名,成为儒学发展的重要基地。齐国则学术氛围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等多种学派都相当发达。楚国在道学与辞赋方面独具特色,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三晋地区以法家和游说之士著称,秦地则主要接受三晋的学术影响。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据材料一及所学,分别指出影响甲骨文、小篆时代风格的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三星堆文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的局面,并分别列举鲁国儒家、楚地辞赋的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
  • 8、以江河之灵秀,育华夏之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图展示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一:见下图

                        中国古代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片呈现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二:下图为河姆渡遗址部分考古发现及成果。

    【史料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史】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古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大型墓地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馨、玉钱、陶器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据材料一,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概括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2)、据材料二,请你简要描述河姆渡人的生产与生活。
    (3)、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
  • 9、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二世)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反映的是(     )
    A、焚书坑儒 B、大泽乡起义 C、巨鹿之战 D、刘邦占咸阳
  • 10、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方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这反映了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役兵役繁重 C、法律严苛 D、刑罚残酷
  • 11、考古学家在岭南地区的广州淘金坑秦墓、华侨新村秦墓等秦朝墓中,发掘有众多秦式铜鍪、蒜头壶、陶、半两钱等遗物,这是以往岭南墓葬中没有的。由此可见,秦朝(     )
    A、推动了文明扩展 B、统一了墓葬形式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经济发展
  • 12、下列文物图片共同实证了秦朝(     )

    A、巩固统一措施 B、统一货币 C、青铜工艺改进 D、统一度量衡
  • 13、《黄帝内经》记载: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中医重视(     )
    A、诊疗方式多种多样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因人而异预防疾病 D、临床实践不断探索
  • 14、《诗经·秦风·无衣》记载,“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该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 C、战争频繁 D、艺术繁荣
  • 15、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它的修建体现了古代(     )
    A、工程技术相对成熟 B、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水利推动农业发展 D、劳动人民聪明才智
  • 16、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制度变化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人口不断增多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17、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人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可知战国时期(     )
    A、诸侯国矛盾缓和 B、亲疏贵贱等级减弱 C、各民族平等交往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     )
    A、正义性 B、合理性 C、残酷性 D、必然性
  • 19、下面三幅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大国诸侯操控政治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C、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 20、《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属(zhǔ),试诸壤土。”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迅速发展 B、铁制农具的应用 C、商业活动活跃 D、手工业规模扩大
上一页 934 935 936 937 9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