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内容直接表明(       )

    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

    A、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B、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 2、孙中山在演说中反复提到“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他提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产主义
  • 3、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 4、甲午中日战争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二、三亿美元。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比甲午中日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中国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 5、李鸿章认为中国正处于“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急迫,急忙)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以自立耶”的局面。为此,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关于这场这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客观上倪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理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6、“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这里的“它”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7、“这座……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如今只剩下些烧不烂、抢不走的石柱,在默默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虐。”材料中的“侵略者”是(     )
    A、英国军队 B、俄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 8、阅读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完成相关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78年

    收复新疆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近代史上任一农民阶级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史实,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9、青岛市某中学八年级历史社团开展了主题为“历史之船”的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吧!

    材料一:1842年2月,“康沃里”号正式加入侵华战争,不久就取代“威里士厘”号作为威廉·巴尔克司令的旗舰。1842年8月29日,在“康沃里”号上,清政府官员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正式签订了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在外国侵略军的军舰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摘编自《扬子晚报》

                                    英国海军康沃里号

    材料二:当年在大鹿岛海域,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船和兵力与日本交战。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新华网》

                                  北洋海军致远号

    材料三:中山舰(191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阵营)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代名舰,与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紧密相关,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见证物,中山舰不仅承载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而且以一种极为惨烈的方式深刻地教育了后人。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馆长何志林

                                            中山舰

    材料四: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习近平

                        嘉兴南湖红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英代表在康沃里号上签订的是什么“条约”。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在大鹿岛海域发生的战役名称。并归纳打捞起的“民族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举出一例中山舰参与维护共和的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跨世纪航程”开始的时间。谈谈你对“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的理解。
    (5)、探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船”,你对“历史之船”有何感想。
  • 10、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让我们跟随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共同踏上探究历史人物、感受历史温度的旅程吧!

    任务一【探究历史人物】

    ①陈化成   ②洪秀全   ③李鸿章   ④冯子材   ⑤邓世昌

    ⑥梁启超   ⑦袁世凯   ⑧孙中山   ⑨陈独秀   ⑩李大钊

    展厅

    主题

    入选人物

    抗争厅

    抵抗列强侵略

    绽放民族光华

    探索厅

    探索救国道路

    挽救民族危亡

    李鸿章

    理由:参与领导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厅

    思想解放先驱

    引领民族前行

    任务二【感受历史温度】

    除了可以查到姓名的“七十二烈士”,无名无姓者不计其数。已知的参与起义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为理想、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顾个人安危,走上革命最前线。七十二烈士中有留学生、海外侨胞、记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不少人家境优越,但凭着革命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舍生取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

    任务三 【不忘建党初心】

    中共一

    大代表

    当时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中共一

    大代表

    当时

    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李达

    31

    留日学生

    邓恩铭

    20

    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

    李汉俊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张国焘

    24

    北京大学在校生

    董必武

    35

    留日学生

    刘仁静

    19

    北京大学在校生

    陈潭秋

    25

    武昌高等师范学生,从教

    陈公博

    29

    北京大学学生,从教

    何叔衡

    45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

    周佛海

    24

    旅日大学生,从教

    毛泽东

    28

    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从教

    包惠僧

    27

    北大旁听生,从教

    王尽美

    23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

    请回答:

    (1)、1班计划举办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展览,还有部分展厅正在筹备中,请你从所列人物中各选定1人填写到“抗争厅”和“思想厅”,并说明入选理由。
    (2)、任务二中的“七十二烈士”是在哪次起义中牺牲的。概括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3)、根据任务三,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的共同点。
    (4)、完成本次探究任务,谈谈你的感悟。
  • 11、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我们一起来一场“近代青岛”的研学活动吧!

    材料一:

    1897年11月14日,德军登陆栈桥

    租借胶澳者,德人也,而所以酿成胶澳之租借者,乃列强竞霸之趋势使然……自甲午中东之役,中国一战而败,于是四围之高气压乘势压迫,倡言瓜分,毫无忌惮,而俄德英法四国尤为虎视眈眈……

    ——摘编自《胶澳志》

    材料二:

    青岛康有为故居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康有为的一位弟子在下面这段话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激进观点: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五四广场

    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腾中的旋风,意味着是       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

    ——“五月的风”雕塑创作者黄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取相关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为实现“帝国的权力”“来自千百万人民”的愿望,康有为等人做了怎样的努力。并分析这些努力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在“          ”填写合适的内容。并分析它与青岛之间的关系。
    (4)、请你就“如何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 12、观察下边《近代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经济基础 D、阶级基础
  • 13、《陈独秀文集》中写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一观点出现在(     )
    A、1840-1842年 B、1894-1898年 C、1915-1919年 D、1921-1927年
  • 14、在列强激烈争夺下,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互相火并的局面……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利益 B、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 C、清政府妄图实现帝制的复辟 D、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统治
  • 15、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宣布独立的省份再次掀起剪辫热潮,一时间剪辫与否成为倾向革命与否的标志。当时,湖北军政府发布告示,命令一律剪辫,革命军还在各城门口严格检查,遇到不肯剪辫之人,就强行为之剪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剪辫是人们的自觉行为 B、剪辫运动开始兴起 C、剪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彻底改变
  • 16、湖北军政府照会各国领事:以前所订条约,军政府均承认其有效。各国既得权利,亦一律承认。人民生命、财产,军政府领域内的,都尽力保护。赔款、外债,仍由各省如数摊还,惟此后与清政府订立条约,概不承认。助清战事用品,一概没收。有助清的,军政府即以敌人视之。据此判断,军政府(     )
    A、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列强 B、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C、对帝国主义列强妥协投降 D、要求帝国主义列强不要干涉革命
  • 17、“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反映了义和团的目的是(     )
    A、自强求富 B、宣传民主共和 C、扶清灭洋 D、建立农民政权
  • 18、中法战争中,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但清政府却下令停战,并与法国签订了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的条约,从而有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说法。这说明(     )
    A、清政府软弱妥协 B、越南愿受法国保护 C、清军战斗力较弱 D、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 19、青岛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强在进行期中复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推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A、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近代中国的国家主权逐步丧失 C、中国人民开始进行近代化探索 D、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列强殖民地
  • 20、以下是中日黄海海战参战舰队的对比表。它反映了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国家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A、海军日常管理混乱 B、参战舰艇数量太少 C、参战官兵士气低落 D、海军实力相对落后
上一页 925 926 927 928 9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