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标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
——摘编自许斌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照抄原文不得分)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重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材料三
(1)、材料一是对谁的评价?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的言论被记录在哪本书里?(2)、材料三中人物的涌现形成理想领域的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3)、若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糟糕状况,你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思想教育他,帮助其改掉外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1)上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材料二【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人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河姆渡人的房屋干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1
图2
图3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A、B、C对应。(划线处填写字母即可)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________;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________;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________;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
(4)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
4、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朝形势图 B、灵渠示意图 C、大泽乡起义 D、西汉形势图 -
5、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
6、以下说明( )
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甲骨文比楷书更加规范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D、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
7、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A、田氏代齐 B、长平之战 C、晋文公称霸 D、三家分晋
-
8、春秋时期农业上深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山林也得以开发。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环境优越 B、人民辛勤劳作 C、制作铜器技术先进 D、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
9、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对此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动荡与变革 C、大一统国家巩固 D、繁荣与开放
-
10、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以下材料可作为研究我国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证据的是( )A、
B、
C、
D、
-
11、近代以来,广州与中国诸多历史大事件息息相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广州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请结合上表,确定一个观点,运用表中有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简述材料二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不彻底”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13、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
14、伴随着近代化的步伐,我国教育、新闻出版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下图所示出版物属于我国内陆地区出版机构发行的是( )
A、《申报》 B、《解放日报》 C、《大公报》 D、初等小学校新国文教科书 -
15、“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A、抗日根据地建立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
16、下图是中华民国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运动史 B、抗日战争史 C、敌后战场减租减息 D、解放战争史 -
17、“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D、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
18、下表中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科学与愚昧的较量 -
19、1919 年5月 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沉痛地说:“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该材料反映的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20、“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下列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A、兴中会成立大会 B、同盟会成立大会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