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张謇和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 1895年甲午战败后张謇抱着“实业救国”思 想,回乡创办大生纱厂。

    · 1899年大生纱厂正式开始生产棉纱

    · 1903年开始筹建分厂,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获利丰厚,并投资公益事业。

    · 1905年创办国内第一家自建公共博物馆

    ·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 1895年领导广州起义

    · 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张謇和孙中山的救国主张以及救国实践各 一例,并概括他们的实践起到的共同作用。

    (2)、材料二:2013年,美国学者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出版。全书明显地以1978年至 1992年这14年为重点,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以便着力描画作者所强调的“邓小平时代”,  并认为这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邓小平一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傅高义看来, 邓小平留给中国最大的财富,是给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匡丽娜《傅高义:越来越感觉邓小平有了不起的智慧与品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强调1978年、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理由。并分析“邓小平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3)、材料三:1870年,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市。9岁就读于  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21岁毕业于彼得堡大学。30岁创办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号》。 47岁出席全俄工兵苏维埃大会,做报告并逐条阐述《四月提纲》。同年11月,深夜来到斯  莫尔尼宫,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史称“十月革命”。51岁主持俄共  (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作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54岁病逝于哥尔克村。

    ——摘编自季正矩著《列宁传》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列宁。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径区域)、 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并列举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 “要道”的汉朝功臣。

    (2)、材料二  自唐初以来,唐朝统治者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朝外国侨民 极多,仅长安城就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 艺人、商人等。唐朝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朝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  更要承担起国际贸易的任务。《唐律疏义》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  文: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  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的思想。在和平共存之  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也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  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 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  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摘自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讲话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材料四 1757年,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 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 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 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 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谈谈这种变化带给我 们的启示。

  • 3、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 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下列措施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A、推行“以工代赈” B、调整农业政策 C、加强对工业指导 D、整顿金融体系
  • 4、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称:19世纪中叶,英国在工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得之于新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并不亚于机器之出 现。下面能体现这一 “创新”的是(    )
    A、珍妮机 B、工厂制度 C、蒸汽机 D、火车机
  • 5、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 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以下对图中标记对 应的四个国家“走向近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②是主要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 C、③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D、④是最早“发现”新大陆的国家
  • 6、 它是拜占庭帝国继承和保存古罗马光辉古典文化的历史见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奴隶的地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它”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拿破仑法典》
  • 7、 在大会召开期间,所有公民集于一地。在发表本次大会的目的后,允许每一位公 民对该项提案提出观点,立场有两个:赞同或反对。此时应全体寂静。发言人下台之后, 剩余公民进行投票……每个人仅有一次投票权。材料体现的是(   )
    A、罗马的法治建设 B、欧洲庄园法庭的作用 C、雅典的民主政治 D、古巴比伦的成文法典
  • 8、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某学校放映活动的影片排映表。据此可知,本次放映活动的 主题应是(   )


    某学校放映活动影片排映表

    序号

    日期

    时间

    影片


    1

    9月30日

    19:00

    《建国大业》

    2

    10月1日

    18:30

    《开国大典》

    3

    10月1日

    20:15

    《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潮流 B、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C、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D、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 9、 “宝成铁路通车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沟通了大西北和大西南,让蜀道不 再难、秦岭不再险,让川陕交通换了新天”。这件“大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西部大开发
  • 10、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 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词主要反映出 红军在斗争中铸造了(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C、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11、“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 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这“一 巴掌”的结果是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 12、 “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图片体现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包括外形、 铸造权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其中制造材质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

    刀币、布币等

    半两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交子”

    ‘“ 会子 ”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武帝时期

    唐朝

    北宋

    南宋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朝廷控制了社会经济 D、对外交往的频繁
  • 13、 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某摄制组正在拍摄 一部以唐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农民在长安的市里出售玉米 B、元宵节在瓦子看杂剧《窦娥冤》 C、书生在家里阅读《红楼梦》 D、书房的墙上挂有《送子天王图》
  • 14、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 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 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 15、公元前316年,秦伐蜀,蜀亡,随后秦吞苴 (jū) 、 灭巴,在苴国治地今广元市境 设葭萌县,隶属蜀郡。这反映出秦在统一前便已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16、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探索之路】

    材料一  《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进程图》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填空。

    (2)、【革命之路】

    材料二  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制定的“新的革命策略”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制定“新的革命策略”的依据。

    (3)、【建设之路】

    材料三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结合了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是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重要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料中“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道路的共同特点。

    (4)、综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请你以“国家制度与发展道路”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8、英、美、法三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当时整个欧洲都在加强君主的权力,而英国人却在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摘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一中,英国人通过哪一法律文献“限制国王权力”?他们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重大创新”?依据材料,从欧洲近代化历程看,英国的制度创新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二出自哪个文献?由谁起草的?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3)、材料三  旧时的法律是贵族的,它把人分成一些不平等的阶级……在社会是德谟克拉西(民主)的,它已使一切人在法律之前平等。                                     

    ——摘编自[法]薛纽伯《现代文明史》

    材料三中薛纽伯认为“现在社会”法律对人的意义是什么?哪一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法国大革命中,什么文件能反映这一观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19、学习不能“跑马观花”,无论个人、民族、国家都要善于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学习范围从枪炮、轮船扩大至矿冶、纺织、火车等领域;学习主体从官员扩大到绅商;学习领域从军事、工业扩大到科技、文化,从而拉开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序幕。……但洋务派对于政治制度方面则毫无举措,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规划……这次现代化道路探索归于失败。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有何地位? 

    (2)、材料二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1865至186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为50余次。城市贫民起义超过16次。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纷纷侵入亚洲各国,日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殖民的对象。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重大行动。

    (3)、材料三  这场战争的战败!……还有这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摘编自吴玉章《辛亥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亡国条约”与哪次战争有关?列举一位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此次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4)、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向西方学习,有人认为材料三中“这场战争”检验了两国的学习成绩。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20、“史论”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下列各项中属于“史实”的是(    )
    A、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导火线 B、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C、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标志“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D、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上一页 643 644 645 646 6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