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秦朝 C、西周 D、东周
-
2、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的是( )A、周武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
3、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是( )A、晚期智人时期 B、河姆渡人时期 C、仰韶文化时期 D、黄帝和炎帝时期
-
4、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和炎帝 B、炎帝和黄帝 C、炎帝和大禹 D、黄帝和蚩尤
-
5、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西周
-
6、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民主推选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在历史上称为(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井田制
-
7、下面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活在70万—20万年前 B、懂得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学会了使用火
-
8、下列属于河姆渡人生活要素的是( )A、种植粟 B、半地穴式房子 C、制作小船 D、黄河流域
-
9、
法律文件见证着人类历史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权像是一株根枝蔓延的大树,如果只砍去树枝,而任其主干和树根不动,它还是会再生而恢复新的力量……当这种王权由一个名叫查理的人掌握时,各界人民同声怨其压迫……于是你们这些缙绅,在你们集议于议会时,号召穷苦老百姓来援助你们。1649年砍掉了暴政的树梢,寄生在这一个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自由的阳光仍然照不到穷苦的老百姓身上。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英国》
(1)材料一中“砍掉了暴政的树梢”指什么事件?分析“砍掉暴政树梢”的原因。
材料二(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条款,关键是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
——钱乘旦《在传统与革命之间》
(2)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的理解?
材料三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布并昭告:这些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世界近代史教材》
(3)材料三涉及的文献发表有何标志性意义? 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献的思想主张相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 下图是美国国家权力构成示意图

(4)请简要概括材料四所示这种国家权力构成的特点。
材料五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三场革命的经历错综复杂、文献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东西就是附于三国宪法中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三场革命称为“权利革命”。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把这三场革命称为‘权利革命’”?
-
10、“19世纪初期,它不仅敲响了欧洲封建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严重的霸权威胁。”材料表述的是( )A、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B、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威胁 C、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后果 D、彼得一世对外扩张的作用
-
11、1789年,法国政治活动家西耶斯撰写的《第三等级是什么》中提出:第三等级“是一切,是被束缚被压迫的一切……没有第三等级,将一事无成,没有特权等级,一切将更为顺利"。他写作的目的是A、呼吁增税用以解决财政困难 B、宣扬平等反对“旧制度” C、宣传制宪会议通过的新宪法 D、号召抗击普奥联军进攻
-
12、欧洲在15世纪羊毛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便有大批手工工场主们采购羊毛,分配给梳毛工人、纺织工人以及其他各种工人,叫他们分别工作,付给他们工资,最终制成成品,销售到国内外。此段描述反映了15世纪的欧洲( )A、农业发展极其迅速 B、租地农场大量出现 C、工人生活非常富裕 D、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
13、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 B、社会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丰富 D、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
14、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强调(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
1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兼收并蓄
拜占庭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B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
中古西欧城市兴起
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向欧亚非地区传播了基督教
A、A B、B C、C D、D -
16、《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对他极为仇视。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经济和军事措施方面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
19、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国家名。

(上图为战国形势图)
A:B:C:
D:E:F:
-
20、西周定都于( )A、阳城 B、鹿台 C、镐京 D、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