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 2、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是(     )
    A、米饭 B、玉米 C、小米粥 D、面食
  • 3、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铲币 B、刀币 C、布币 D、五铢钱
  • 4、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能够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是(     )
    A、农本思想开始确立 B、牛耕开始普及 C、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铁农具开始出现
  • 5、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了全国通用的文字,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草书 C、楷书 D、小篆
  • 6、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7、下列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相关的成语是(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退避三舍
  • 8、西周是被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灭亡的(     )
    A、匈奴 B、犬戎 C、鲜卑 D、突厥
  • 9、西周初年实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0、现代民主政治所追求的“选贤与能”,这和中国古代的_______相近   (   )
    A、封建制度 B、禅让制度 C、宗法制度 D、君位世袭
  • 11、如果你假期准备去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该去哪个省?(     )
    A、陕西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北京
  • 12、雄伟的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B、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C、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D、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 13、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是(     )
    A、奴隶的劳动 B、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 C、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曲辕犁的出现
  • 14、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B、诸侯的反叛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进扰
  • 15、灭夏建商的是(   )
    A、 B、 C、 D、盘庚
  • 16、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黄河流域的第一个国家﹣﹣夏,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这标志着(  )
    A、禅让制的开始 B、王位世袭制的开始 C、专制集权的开始 D、分封制的开始
  • 17、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治者面时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二: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东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指出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和洋务派学习西方有何不同?并指出两者学习西方的局限性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鸿章为加强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18、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美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四:

    材料五: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材料二中“一个新的世界”指什么?结合《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好像全部都发了疯似的”的理解。
    (3)、材料三中“订得那样苛刻”的条约指哪一条约?这是清政府因哪一次战争失败而签订的?材料四反映什么问题?
    (4)、材料五中“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
    (5)、综上所述,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何认识?
  • 19、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血战平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西方侵略史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D、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曾国藩强调:“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李鸿章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摘自岳麓版八年级历史课本

    (1)19世纪60年代,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请各举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上一页 423 424 425 426 4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