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 2、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了英国当时(       )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民主改革需要深化 C、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 3、1492年,今美国境内的土著人口超过500万,到1600年,土著居民人数仅有60万。与之相对的是,欧洲移民后裔的数目增长到了500万,同时还增加了100万非洲奴隶的后裔。美国境内人种结构的变化源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C、工业革命引起国际分工的变化 D、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 4、下图所示为达·芬奇绘画作品,图中女子的衣着、装饰品在当时都十分华丽且考究,皮肤也非常光滑,手中抱着的银鼠活灵活现。该绘画反映了(     )

    A、人们追求世俗的精神享受 B、教会的精神独裁土崩瓦解 C、新兴资产阶级更加“理性” 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大发展
  • 5、“随着商业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来的法律不再满足需要……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使用。”有关材料中“国际法”表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国际法”是指自然法 B、该法实用有效并注重国家事务 C、该法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该法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
  • 6、《人类的故事》中写道“市政厅里,那些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绅士们,由于获得财富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力量,此时,他们正在与他们的封建主为更多的权利而进行斗争。”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市民只用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海上商业和贸易尤为发达。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殖民为古希腊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外邦人和奴隶,公民平均有四个奴隶,奴隶被广泛地使用于生产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这让一部分公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得以公民参与为主的古希腊体育运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崇尚体育的风气我们可以从当时传诸后世的雕塑作品中看出,如在米隆雕刻的《掷铁饼者》中,发达的肌肉、奋力拼搏的姿势、勇猛无敌的眼神,正是从体育活动中汲取的灵感。

    ——摘编自吴庆华《古希腊体育文化起因及其个性初探》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古希腊体育发展。

    B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C外邦人和奴隶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

    D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体现了崇尚体育的风气。

  • 8、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自《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材料三   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罗马法曾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中“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在世界法制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材料二表述“民主政治”在谁主政时期达到顶峰?请根据材料指出雅典政治民主性的两点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哪一法律文献?这一文献对当时罗马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4)、罗马法在“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他命人编撰的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什么?具有怎样的地位?
    (5)、结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 9、下面是某同学在学完世界古代史之后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处应填(     )

    A、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波兰 B、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英格兰 C、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德意志 D、东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德意志
  • 10、有人称“雅典的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由此可推知雅典(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政治达顶峰却有局限 C、城邦民主改革失败 D、公民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 11、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

    材料二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三   大约在14世纪末,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主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15至16世纪,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租地场主雇人进行商品化种植或养殖生产,用雇佣劳动者取代了传统的依附农民。

    (1)、材料一中的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材料二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学自治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材料三中表明14世纪末到16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出现了哪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4)、从工场主或农场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属什么性质?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给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是通过哪些具体制度保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
    (2)、材料二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哪次改革?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对日本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拜占庭帝国被历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13、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正在讨论查阅的资料,内容涉及封君与封臣、领主与佃户、城市的兴起、早期的大学等。由此判断,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中世纪的西欧 D、封建时代的亚洲
  • 14、公元800年圣诞节的清晨,罗马城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将是一个被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天,因为一个庄严的时刻即将来临,一位伟大的君主将在这里戴上罗马皇帝的桂冠。这位君主是(       )
    A、克洛维 B、穆罕默德 C、查理曼 D、凯撒
  • 15、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哪一地区(     )
    A、印度 B、罗马 C、埃及 D、巴勒斯坦
  • 16、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
    A、生产组织形式上 B、生产规模上 C、技术分工上 D、雇工素质上
  • 17、某同学在制作手抄报时列入了下列内容。该同学制作手抄报的主题应该是(     )

    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

    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A、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B、阿拉伯帝国的全球扩张 C、印度文化的世界贡献 D、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 18、歌曲《爱在西元前》的歌词写道: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的横线处应填写(     )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刑法典》 D、《商法典》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大秦帝国之裂变》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卫鞅的变法得到了哪位君主的支持?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事件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0、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与材料一中人物相关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更替首领的办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
    (3)、材料三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上一页 387 388 389 390 3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