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人曾说“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样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下列史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求同存异,解放思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放思想
  •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作为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它是(   )
    A、山东舰 B、复兴舰 C、福建舰 D、辽宁舰
  • 3、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湾成立 B、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C、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 D、2015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 4、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地区,这主要得利于(  )
    A、民主改革的实行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D、两岸直接“三通”
  • 5、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 6、《联合早报》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阶段仍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其中第二阶段,中国走向世界指的是什么(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7、“春联”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1974年的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20世纪80年代的一副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 8、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说:“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开启了一个长达1/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含义是(   )
    A、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B、开展思想解放运动 C、开始平反冤假错案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9、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党的历史上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A、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 B、系统纠正了党内的主观主义 C、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 10、“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词歌颂的是(   )
    A、左宗棠 B、孔繁森 C、王进喜 D、焦裕禄
  • 11、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A、土地改革留下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破坏了自然环境 C、广大群众对分配制度不满 D、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 12、“一五”期间,河北省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9.22亿元,其中80%用于煤炭、电力、纺织、冶金工业。煤炭业投资3.37亿元,电力投资2.28亿元,纺织业投资2.834亿元。1954年10月,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石家庄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兴建。1955年,苏联援建的全国最大的化学药品工厂——华北制药厂也开始兴建。同时兴建的还有保定造纸厂等,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也开工建设。这表明“一五”期间河北省(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重视农村建设 C、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D、完全自力更生
  • 13、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解放区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材料中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4、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为保证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落水少年安然无恙。他们用行动锻造了(   )
    A、五四精神 B、延安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抗美援朝精神
  • 15、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的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状态。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据此可知,西藏和平解放(   )
    A、开辟了西藏人民通往幸福的道路 B、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C、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政治前提 D、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6、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这个“新”主要是指(   )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C、国家实现了独立与富强 D、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 17、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例,以“艰辛奋斗•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研制“两弹一星”设立经济特区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 19、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历史充分证明,弱国无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屈辱外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使中国对外交往在不同层次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为“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形成的外交布局,并说出这种外交布局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原因。 
  • 20、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继续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示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

    ——接编自张玉兰《“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实行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
    (3)、依据材料三.简要归纳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和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