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并未能完成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代任务,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却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出现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曾经带给人们以某些新的希望,但希望破灭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大的失望。……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采用了不同于古老中国陈陈相因的旧的生产方式,而代之以新的技术
——余明侠《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废除汉字,才能避免“中毒”,采用世界语。
——摘编自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余明侠关于“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2、1947年,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此举( )A、证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B、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
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 B、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 D、进驻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
4、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该战役是( )A、南昌起义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
5、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C、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D、进行战略转移
-
6、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 )A、1921年 B、1922年 C、1923年 D、1945年
-
7、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 )A、18世纪末 B、庚子年 C、光绪二十四年 D、民国七年
-
8、电影是近代产生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电影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的内容。“看电影,观看电影《甲午风云》,我们不能看到的是( )A、平壤战役 B、辽东半岛战役 C、天津保卫战 D、威海卫战役
-
9、
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之梦逐渐得以实现。
【逐鹿中原统一梦】
材料一:
(1)图示中的字母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分别是什么?最终实力最强的是哪一诸侯国?【力主改革富强梦】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入者丧社稷。
(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造福千秋发展梦】
材料三: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4)对于材料三中的这一水利工程,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合理的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材料二 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根据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有一二百件。
材料三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炎黄文化之所以称为“根祖文化”的原因。并回答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 -
1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未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请你结合所学,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
12、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和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材料二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材料三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并简述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大意义。(3)、根据这两件文物,请你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通过以上探究,谈谈考古发现在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
13、“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它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是(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
14、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千里之地尽是尸骨,百姓生活并不如意。下列两幅图片有何关联( )A、秦朝人民修筑长城热情高涨 B、秦朝繁重徭役激化社会矛盾 C、秦朝刑法严酷激起民愤 D、起义胜利秦朝灭亡
-
15、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1978—2021年,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该遗址的宫殿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墓葬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当时的社会( )A、已经诞生封建王朝 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C、尚未兴起原始农业 D、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
16、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 )A、彩陶文化兴起 B、打制石器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兴起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五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六 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七 如图
材料八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九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2)、结合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4)、秦国的崛起与材料四反映的什么事件有关?(5)、材料五中的“秦王”指的是谁?(6)、依据材料六,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7)、上图反映了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和货币分别是什么?(8)、材料八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9)、材料九中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10)、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两位皇帝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
18、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A、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刘邦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统治的贵族起义
-
19、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
20、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 209 年,大泽乡起义爆发 D、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