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编纂体例上,将“人民”专章紧列于“总纲之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等章之前,并且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其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由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体现了民主自由的原则 C、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目标 D、彰显了分权制衡的特点
  • 2、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民国日报》于民国十三年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民国十三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公元(     )
    A、1915年 B、1921年 C、1924年 D、1925年
  • 3、孙中山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挽联中纪念的革命烈士与哪次起义相关(     )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4、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图片,让同学们据此对相关史实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

    A、小明:参与此次签约的国家一共有八个 B、小华:通过签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 C、小慧:条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D、小智:签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5、央视纪录片《孙中山先生》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他(     )
    A、追随洪秀全,撰写《资政新篇》 B、上书光绪帝,参与维新变法 C、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成立华兴会,领导武昌起义
  • 6、“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
    A、没有提出先进的思想主张 B、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维护了列强的侵华利益 D、缺乏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 7、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图片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变法图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C、民主共和,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D、民主科学,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 8、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虽姗姗来迟,却是最大赢家。主要因为美国提出了(       )
    A、开埠通商 B、开设工厂 C、门户开放 D、贸易自由
  • 9、有学者研究认为:与《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里的“新特点”主要是指(     )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腹地
  • 10、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下图图示理清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1、清朝末年,广西桂平、石龙地区曾流传过这样一段歌谣:“跟着洪杨打江山,胸膛挺挺头昂昂,赤手空拳擒清将,矛枪打败火绳枪。”与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金田起义 D、安庆陷落
  • 12、在学校组织的“以史为鉴·振兴中华”景点推介活动中,八年级(二)班的小林同学制作了如下景点推介卡,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名称: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推介词:大水法是海晏堂十景之一,其中欧式喷泉景观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作为历史遗址它承载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A、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暴行的见证 B、凸显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 C、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 D、体现出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
  • 13、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只拥有在中国沿海合法转运洋货获得特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攫取了中国主干河流长江的航行权,该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逐步丧失主干河流航运主权 C、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 D、长江流域大片领土沦丧他国
  • 14、1757年,乾隆皇帝把欧洲对华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处,欧洲商人在中国政府的严密监管下进行商业活动。这种状况最终被打破,始于清政府被迫签订(     )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 15、从历史电影《鸦片战争》如下两个片段中,你可以感受到的人物精神是(     )

    镜头

    动作设计

    水师提督关天培负伤十余处仍屹立阵前杀敌。

    关天培亲燃大炮,杀伤敌军,敌人纷纷溃退,但最终还是壮烈殉国。

    英军进犯长江口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陈化成率军抵抗。

    陈化成拔出佩刀,与爬上炮台的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壮烈牺牲。

    A、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B、公正廉洁、爱国爱民 C、自力更生、英勇杀敌 D、保家卫国、视死如归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摘录)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近代名人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摘录)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显而易见,中国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Ⅰ卷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任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投身革命洪流。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①联合华侨, 成立②。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他们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3)综合上述全部材料,谈谈近代名人名言带给你的感悟。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①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

    ② A____________________

    1856-1860年

    ③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签订

    19世纪60-90年代

    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⑤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⑥ B__________________

    1900年

    ⑦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

    1911-1912年

    ⑨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编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上表中的填空。分别说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事件、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表中⑤和⑥之间的联系。
    (3)、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请依据材料概括两点)
  • 18、

    津沽中学八年级同学开展《两次鸦片战争下的危机与抗争》主题研修活动,现邀请你参加一起完成。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来看,……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道光年间“军事失败”是指什么? 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对比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动者

    英国

    以英国为主,伙同法国

    目的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区域

    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

    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

    开放口岸

    东南沿海5处

    沿海地区增开11处

    侵犯主权

    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完成上表内的填空。指出两次鸦片战争间的关系。

    材料三 从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直至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他们掀起了一场晚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具体是指哪二十年? 列举上述“自救运动”的成功之处?
  • 19、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结束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标举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 20、“先生之功伟哉,首介革命,创造共和,抱定三民五权,到底力行弗懈,虽未全偿夙志,大名宇宙已昭垂。”这是文化界名人送给某伟人的挽联,该伟人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陈独秀 D、李大钊
上一页 116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