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最近印度宝莱坞大片比较火。下列场景出现在某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其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       )
    A、婆罗门率兵出征,开拓疆土 B、刹帝利开坛设法,祭祀天地 C、吠舍在自家农田中干活 D、首陀罗在法庭上审判犯罪嫌疑人
  • 2、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古代埃及国土面积缩小 B、古代埃及王权的逐渐衰落 C、尼罗河水量变少 D、社会矛盾激化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大禹治水动画片;②《史记》中记载的商汤灭夏故事;③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中的兽面纹铜牌

    (1)上述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个(写序号即可)?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频繁的战争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而思想文化的繁荣又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2)提炼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用材料体现的任意3例史实对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和趋势,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3)依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据。并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政权建设推进的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化的最主要形式……。我国大批城市产生之后处于封建王制急速加强时期,……因此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足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城市或居民成为自由市民。

    ——李芝涵《古代城市的起源方式与类型特征》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化的最主要形式。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古代城市产生之后处于怎样的“政治环境”下?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摘自[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2)13世纪以后,欧洲的城市产生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依据材料二,概括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

    (3)对材料三的表格进行解读。

    材料四   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4)依据材料四,指出英国城市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其危害。

    材料五   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是中国苦难史的亲历者 , 是中国革命史的驱动者,更是中国开放史的领航者。从千年古港到近代史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再到如今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历程,是近现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

    ——纪录片《大上海》

    (5)用两例史实对材料五中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六   那些当前在宜居城市排行榜靠前位置的城市不是因为一直保护着环境从而成为宜居城市。事实是,很多今天的宜居城市(如伦敦、东京)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也曾是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改善环境最终还是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制造业被逐渐转出,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城市环境就改善了。

    ——摘编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6)根据材料六,概括改善城市环境并成为宜居城市的方法(两点即可)。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今天的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 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下列与马克思主义对应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光荣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巴黎公社
  • 6、有学者指出:1688年英国政变使一个国王失去了王位,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他自己的掌握之中。材料意在说明英国(     )
    A、开始了海外扩张 B、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 C、成立了共和国 D、实行三权分立
  • 7、有学者认为: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革命改变了欧美的社会。“改变”的主要表现在(     )
    A、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B、欧洲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 C、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 D、拿破仑战争
  • 8、英国作家曾经写道“我们的港口(利物浦)……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作者评论的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罪恶的“三角贸易” D、殖民争霸
  • 9、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下列属于古希腊对西方文明贡献的是(     )
    A、金字塔 B、大竞技场 C、佛教 D、《掷铁饼者》
  • 10、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始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召开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 11、从20世纪50年代“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20世纪80年代“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 B、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C、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 D、港澳回归推动祖国统一
  • 12、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小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贵。”“分地”的共同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
  • 13、“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这个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期间 C、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14、1953年毛泽东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为此我国(     )
    A、和平解放了西藏 B、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 C、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 15、“我军这一战略行动,……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中的“战略行动”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 16、“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得到了农村。”以下史实能体现“得到了农村”的是(     )
    A、发动南昌起义 B、谋划秋收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进行长征
  • 17、近代中国,从“自强”到“变法图强”再到“三民主义”等思想主张的提出;体现了(     )
    A、民族革命的发展 B、思想的不断解放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D、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
  • 18、“(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甲午战败的原因 C、洋务运动的贡献 D、维新变法的成效
  • 19、17到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于思想的牢笼。当时中国明清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
    A、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D、厂卫制度和册封制度
  • 20、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班超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戚继光抗倭
上一页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