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交通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速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与各郡县道路相连的全国性道路网。秦驰道有统一的施工标准,规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也就是驰道宽约70米,每隔三丈就要种一棵树。为了路面排水,路基要高于地面。直道的修筑则利用沿途的天然山丘设置烽火台,省时省工,还可快速传递信息。道路皆利用铁夯夯实,并采用填土、垫方和在山谷构筑土桥等方法,表现出独特的夯土技术。
——摘编自孙家驷《道路概论》
材料二 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丝绸之路就此诞生。自此,中国和外界的贸易交流也在缓慢开展。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罗马人不光使用大量钱币来购买这一东方奢侈品,同样也以精致的玻璃、银器和黄金等进行交易。这一做法带动了商道沿线的地方经济。随着经济的繁荣、交通和商业网络的延伸,各方紧密连接,村庄变成了小镇,小镇变成了大城……佛教思想亦跨越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原因。首先,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北方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从中原通向西亚的交通十分不畅。……其次,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最后,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能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修筑的道路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帝国开辟丝绸之路的最初目的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三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记》
材料四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感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建立者在治理国家中还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3)、材料三、材料四中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有以下观点:第一种,汉武帝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帝王;第二种,汉武帝有暴秦之恶而没遇到亡秦之祸。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亦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
3、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经典。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在洛阳建成。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据此可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
4、下图所示陶院落(模型)是出土于广州市东郊的东汉随葬品。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阶级对立,社会动荡不安 C、豪强大族把持朝政 D、经济繁荣,武士生活安逸 -
5、下表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时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
21007820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
7456784
43356367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9237112
53256029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
6、西汉建立之初,面对匈奴的袭扰,政府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积极防御为辅的策略;到汉武帝时,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反击匈奴。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B、“推恩令”的实施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国力逐步强盛
-
7、下面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学说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甲处所示状况应该出现在( )
A、先秦 B、秦朝 C、西汉 D、魏晋 -
8、据下表内容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项目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轻徭薄赋 B、重农抑商 C、减免刑罚 D、勤俭治国 -
9、秦汉时期的驷马安车是指由四匹同色马拉着、王侯及卿才可以乘坐的车。汉初几乎没有驷马安车,但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初年( )A、统一车轨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反击匈奴 D、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
10、《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结果人人大喜。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A、善于使用人才 B、个性刚愎自用 C、注重收揽民心 D、推行武力治国
-
11、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材料中的“它”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武王伐纣 C、项羽、刘邦起义 D、诸侯争霸
-
12、秦朝的地租原定为十税一,另有口赋(人头税)。可是后来秦的赋税征收量却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2/3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秦( )A、赋税沉重 B、法律非常严苛 C、徭役繁重 D、土地兼并严重
-
13、小王在复习某知识点时绘制了如图示意图,由此判断小王正在复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4、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下图标题的是( )
A、炎黄联盟的形成 B、禅让制的形成 C、华夏族的形成 D、部族的形成 -
15、下列图1所示的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卷七《高祖纪》
材料三

图一祖冲之像,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图二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图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1)、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__________。(①黄河流域汉族南迁 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请根据材料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2)、材料二中的诏令体现了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
17、基于单元主题整合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如图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文明起源与经济发展 -
18、中世纪的欧洲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封建庄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2和13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已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材料二 市民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用以防护和互助,但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正如当时的俗话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使人感到自由。”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经济统一体。1350年,不来梅、但泽等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部欧洲的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并简单概括西欧庄园经济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状况。(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庄园、城市兴起之间的联系。 -
19、艺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古埃及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约146米,基底每边长约230米,用约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最重的一块达50吨。塔内建有墓道、墓穴,塔面用光滑的石板覆盖,与阳光、沙漠交相辉映,极其雄伟壮丽。
帕特农神庙是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供奉雅典娜神像的神庙。该建筑采用了最大的体量、最隆重的规格来体现其重要性,多立克柱式的围廊式庙宇,立面上有古希腊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几组主题性雕刻,彰显建筑的雄伟壮丽。帕特农神庙距南山门入口约80米,是为了让人进入卫城就能够有最舒适的观赏帕特农神庙的条件。
111
材料二 法制与文学艺术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
项目
法制是一个国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
法制之光

项目二
文学艺术是人类文化圣殿的主体
文学之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古埃及金字塔群的现实意义,并概括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所示内容的历史价值,并从多角度解读图2的法律文献。(3)、结合材料二,简述孔子和荷马的贡献的相似之处。 -
20、“在黑死病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面前,身份、等级与门第失去了意义。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这反映了14世纪的欧洲A、面对死亡时的精神颓废 B、集中体现了理性主义思想 C、神学束缚下的人性觉醒 D、彻底打破教会的思想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