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纸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材料一


    中国古代

    欧洲中世纪

    造纸工艺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基本流程是“锉、煮、打、抄”。

    先把羊皮用复杂工艺鞣制成革,再擦上白色粉末,用卵石面磨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羊皮纸。

    评价

    示例:羊皮纸不易损坏,但其原料来源有限,制作过程复杂。因此,使用范围有限。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材料一中我国古代造纸工艺出现的时期。填写字母)仿照示例,将①处补充完整。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造纸术在西欧逐渐普及,原来神职人员和贵族才拥有的知识获取权开始下移,这打破了中世纪神权对知识的垄断。威尼斯是著名的书城,在书店常能听到知识分子充满智慧的交谈。后来,读书、识字群体大大扩展,形成了一个文化艺术名流辈出的时代。

    ——摘编自亚历山德罗·马尼奥《纸上威尼斯》

    (2)依据材料二,写出“文化艺术名流辈出”的思想文化运动。说明造纸术的普及为这一思想文化运动出现提供的条件。

    材料三   纸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书籍插图

    哥伦布书信

    麦哲伦航海日记

    《地理发现史》

    1887年英国出版的一部书中的绘画作品,描绘迪亚士到达好望角的场景。

    哥伦布历经两个多月航行,返回途中写的一封信,描述了航行中的新发现。

    与麦哲伦同行的一位航海助手所撰写,记录了航行途中的见闻。

    19世纪法国小说家凡尔纳的作品,讲述人类历史上著名航海家的故事。

    (3)从材料三中选出研究新航路开辟最可信的两则材料。(写序号)从这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写序号),写出其所反映的具体史实。

  • 2、

    文化与时代。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伟大的精神成果几乎同时而彼此独立地在中国、印度、中东、希腊等地区发展起来,被称为“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古代希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在竞争中渴求强大。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形成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孔子终其一生主张“①”;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探究万物的本源与规律,其“②”的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邦林立,不同城邦间经常发生斗争与冲突。戏剧创作硕果累累,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苏格拉底闪着睿智的目光要人们“认识你自己”,实践着“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这些思想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摘编自崔林《蝶介的变迁》

    (1)结合所学,在材料一中的①②处填写合适的选项。(填写字母)

    A仁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依据材料,概括“轴心时代”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

    材料二

    人物

    代表作

    名言

    但丁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最后的晚餐》

    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愈强烈

    《哈姆雷特》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2)将材料二补充完整。概括名言内容的共同点。

    材料三   17世纪后,拉丁美洲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把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音乐、非洲黑人音乐以及来源于南欧的伊比里亚半岛的音乐融合为一体,做出了富有个性的创新。西班牙的征服者来到拉丁美洲之后,进而形成了一种“梅斯梯佐”音阶。在乐器方面,拉丁美洲人民十分喜欢使用西班牙人带来的吉他乐器

    ——摘编自鄂福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

    (3)依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后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 3、16﹣17世纪,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战争使殖民地人民陷入沉重灾难。此现象揭示了(     )
    A、专制主义的合理性 B、民主制度的进步性 C、资本积累的野蛮性 D、资产阶级的先进性
  • 4、16世纪英国破产的小生产者在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我们这些贫苦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材料体现了当时集中的手工工场所具备的特点有

    ①商人向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②工人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③商人将大量利润投资乡村置办田产

    ④工人在同一个地点劳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②西欧庄园制度逐渐地盛行

    ③市民阶层享有了更多的权利     ④富裕农民在农村富有生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旧唐书•列传》中所指的“大食”是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在帝国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大食”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唐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7、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国家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 B、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征服。 C、国王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后汇总编成《罗马民法大全》。 D、拜占庭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对后来文艺复兴产生重大影响。
  • 8、某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式学习时搜集了以下图片,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希腊罗马文化 B、雅典民主政治 C、古代亚非文明 D、古代法律起源
  • 9、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②罗马建立共和国 ③罗马城邦兴起 ④西罗马帝国灭亡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 10、《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A、日本的幕府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 C、印度的种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
  • 11、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属于古代亚非地区文明古国的有(     )

    ①古代埃及 ②古代印度 ③古代希腊 ④古巴比伦王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2、世界近代史同时也是大国博弈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势力日益衰落,英国、荷兰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英国的势力在17世纪中叶以前不如荷兰强大,没有能力和荷兰竞争。从1607年开始,英国在北美陆续上立了许多殖民据点。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先后经过几次战争打败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末叶,英国最后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摘编自《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材料二   德美两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和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欧洲各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霸权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选自张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四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死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并争夺世界殖民霸主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出德国和美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形成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三点)
  • 13、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三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原因的?有同学探究之后认为材料一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政治条件,这个政治条件应该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列举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3)、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 14、人类通过一次次争取解放的不懈努力,书写了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1)、图一人物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图二场景出现在哪一国家?“解放”农奴法令的颁布对该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图三场景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哪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肯有怎样的杰出贡献?
    (4)、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5、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法之一。对下列年代尺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次世界大战 B、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 16、小明同学在历史小报的某一专栏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国会纵火案”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等相关知识,该专栏的主题应该是(     )
    A、法西斯的暴行 B、殖民地的血泪 C、希特勒的阴谋 D、纳粹党的罪恶
  • 17、“博物馆”的外墙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满目疮痍,墙面脱落,还留有弹孔……然而,这里陈列的却是该地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物件。”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十月革命 C、来克星顿枪声 D、凡尔登战役
  • 18、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独立运动领导人是(  )

    ①玻利瓦尔②甘地③圣马丁④恩格斯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 19、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辞》,“我现在应当向大家有所表示……就是我已下决心谢绝把我放在被选之列”主动放弃继续当选总统的权利,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他是(     )
    A、杰斐逊 B、华盛顿 C、林肯 D、罗斯福
  • 20、有学者说: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历史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这主要指的是
    A、欧洲开始了殖民掠夺 B、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C、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欧洲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上一页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