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了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 B、李冰 C、商鞅 D、秦孝公
  • 2、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应该是(       )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 3、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使用弓箭射杀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群居在洞穴里,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 4、17、18世纪,北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的人民大都使用英语,英语逐渐成为世界性语言。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荷兰成为海上霸主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西班牙拥有“无敌舰队” D、葡萄牙建立殖民据点
  • 5、如图是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 6、中世纪欧洲一个迷信的说法认为大西洋就是地狱的入口处,日落时太阳发出的红色光芒即为明证。而在赤道以南,人们相信那里是无法通过的火焰带。这种认识被打破得益于(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开展 D、亚历山大东征
  • 7、恩格斯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这段话描述了(     )
    A、“三角贸易”的罪恶 B、新航路开辟的目的 C、大化改新的背景 D、伯里克利改革的影响
  • 8、文艺复兴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阶级,只包括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而不包括没受过教育的广大群众。这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
    A、肯定人的价值 B、推动思想解放 C、受众的局限性 D、揭示自然规律
  • 9、欧洲中世纪晚期,一位呢绒工场的工头吩咐道: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段材料表明(     )
    A、手工工场有了较细的分工 B、工人的收入非常可观 C、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 D、中世纪欧洲商业发达
  • 10、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所反映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属于(     )
    A、古希腊雅典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日本
  • 11、以下人物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双重使命的是(       )
    A、穆罕默德 B、屋大维 C、耶稣 D、查理
  • 12、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该材料反映的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庄园的兴起 D、罗马帝国的衰亡
  • 13、13世纪的西欧某机构曾留有这样一份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能够行使此司法权力的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元老院 C、庄园法庭 D、执政官
  • 14、中世纪的欧洲庄园有公共牧场、草场、林地或池塘,供全体居民使用,还拥有绝大多数的农具和牲畜,一般不从外界购买商品。这体现欧洲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等级森严 C、自由开放 D、外贸发达
  • 15、他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他被誉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里的“他”是指(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伯里克利 D、斯巴达克
  • 16、历史课上提到“乔达摩·悉达多”“宣扬‘忍耐顺从’”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 17、它们是上古非洲文明的代表,是法老的陵墓,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下游。请根据叙述判断这个历史遗迹是(     )
    A、麦加 B、智慧宫 C、金字塔 D、华氏城
  • 18、【历史遗存与中华文明】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优秀历史遗存及其贡献

    历史遗存

    领域

    贡献

    良渚古城

    遗址

    良渚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其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

    甲骨文

    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等,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何尊

    青铜器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论语》

    思想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都江堰

    水利工程

    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资料简表,围绕“历史遗存与中华文明”,提炼一个观点,并从资料简表中任意选择两个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法度量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西周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仿照示例,用史实说明秦朝的国家治理智慧。

    示例:秦始皇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 20、

    【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

    材料一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②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注释:牺:祭品,如猪牛羊等。畎quǎn亩:田间、田地。勤:劳力

    战国商鞅方升(亦称方量)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高2.32 厘米,通长 18.7 厘米,容积 202.15毫升。

    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一览表

    国家

    改革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韩国

    申不害改革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赵武灵王军事改革

    秦国

    商鞅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材料二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春秋时期

    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感。

    战国时期

    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诸多名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将相关史实按时代特征进行归类,完成表格。

    序号

    时代特征

    大动荡: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②④

    大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联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上一页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