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说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结束楚汉之争 B、加强思想控制 C、加强法制建设 D、恢复社会生产
  • 2、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
    A、反映了商代与周代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演化过程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显示了周代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世界
  • 3、“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皇帝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 4、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造成南北房屋出现不同形式是因为(     )
    A、农耕生活的不同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建筑材料的不同 D、栽培作物的区别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称赞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秦王扫六合”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秦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示意图

    (2)据材料二回答,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像盗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注:被冤枉判了死刑的人无法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所以)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两项内容。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遭车裂而死,但是他的法令仍然在秦国推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初为稳定政治形势实行了什么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贵族等级构成?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图示回答,此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统一了货币……

    ——维基百科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变法?材料中反映的是实施的什么重要措施。
  • 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是(     )
    A、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 10、汉初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汉朝的统治
  • 1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制造陶器
  • 1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据此,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 C、分封诸王 D、推恩令
  • 13、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扩建自己的都城,如鲁都曲阜,秦都雍城其规模不小于周王都城洛阳,这体现了(     )
    A、王室衰微 B、政权林立 C、沉迷享乐 D、政治腐败
  • 14、中国共青团团歌:“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五四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与这首歌联系紧密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                  图二仰韶文化石器出土的石器和骨器

    材料二   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

    ——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

    (1)、对比材料一的两幅图,你觉得哪种文化的经济发展更先进一些?理由是什么?
    (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
    (3)、通过上述探究,你觉得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祭黄帝陵》

    材料二   禹、稷当平世,(治水期间)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离娄下》

    (1)、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哪一战役? 战争双方分别是谁?“平定蚩尤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2)、中国人尊称“轩辕”为什么? 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对“轩辕”的什么感情?
    (3)、大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成功治理洪水? 材料二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怎样的精神?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学习传说时期的历史?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说进步】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1)、请指出图1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请各举出一例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3)、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稻谷和粟粒,说明了什么?
    (4)、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18、《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烽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古书不需要遗址作为辅证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 19、许净瞳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承袭自马家浜文化的工艺传统,并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东方薛家岗文化各氏族的经验,从而使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是(     )
    A、各具特色 B、推陈出新 C、独立发展 D、多元一体
  • 20、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C、会制作瓷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上一页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