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     )
    A、收复新疆 B、积极投身洋务运动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抵御英法联军侵略
  • 2、下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

    一、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二、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三、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3、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种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做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4、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这个文法因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从书》

    材料三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各国法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

    B.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     )

    (2)、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二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民法大全》在世界法学史上的地位。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人类社会民主、法制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5、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非欧古代文明的象征(见下列各图)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

    B. 古代战争促进了各大洲的联系,所以通过发动战争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更为重要。

    (     )

    C.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联系与交往。(     )

    (2)、材料一图①图②分别属于古代哪个国家(地区)文明的象征?
    (3)、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人做出杰出贡献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军事征服对世界古代文明交流产生的影响,材料更倾向于主张采用什么交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文明因互鉴而发展”1个典型事例。
    (5)、综上,请你从交流方式的角度谈谈当今现代文明交流应该得到的启示。
  • 6、九年级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提示词,判断相应的主题。下面的一组提示词反映的主题是(     )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阿拉伯帝国、《天方夜谭》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C、古代亚非欧文明 D、古代欧洲文明
  • 7、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

    材料三   ……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这一革命于1911年爆发……(革命派)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为削弱袁世凯的权力,在孙中山等人提议下,南京临时参议院于3月11日正式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人民应该享有的诸种权利后,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政治体制上,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希望以扩大总理职权、缩小总统权力的办法来防止袁世凯擅权。

    (1)、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包括哪三大主义?
    (2)、据材料二,归纳该法律文献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3)、你认为材料三中提出的“1911年爆发的革命……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四得出的,请在其后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袁世凯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临时参议院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一: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条约二: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条约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材料二   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材料四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个条约内容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条约一与条约二相比,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
    (2)、材料二中的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请列举此次变法的两位代表人物。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期间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革命的不足。
    (4)、材料四中的“三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894年

    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材料二

         

    图一(《革命军》)   图二(《猛回头》   《警示钟》)

    (1)、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括号内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填“不涉及”

    A孙中山的改革建议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

    B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C兴中会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著作出现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 11、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
  • 12、《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详细介绍了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 13、

    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光荣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走向统一】

    材料一 

       

    (1)如上图图示反映了从春秋到秦朝国家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巩固统一】

    材料二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决定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

    ——《中国历史》

    (2)写出材料二中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举措。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对秦朝与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褒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采用郡县制牢牢地掌握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实行的官僚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展的中央管理体系,并以古今第一帝的始皇帝身份将自己凌驾于政府之上,最终为大一统制度的实现奠定了君主集权和官僚统治的组织保证。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公元前230年,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     )

    B.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

    C.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4)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始皇在文化、经济和交通领域巩固统一措施。

    【维护统一】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习书记的讲话,谈谈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正确”;不正确,请填“错误”。

    A.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B.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     )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2)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材料三:秦国商鞅变法,……都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因为当时各国政权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耕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三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主要目的,并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15、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C、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连年征调民力服徭役 D、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 16、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对历史教学有特殊的价值。某同学搜集了“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等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     )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秦灭六国 D、秦末农民起义
  • 17、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能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B、 C、 D、
  • 18、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观察下图,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A、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 19、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观点,这体现了
    A、道的思想 B、以柔克刚思想 C、无为思想 D、辩证法思想
  • 20、在春秋战乱的过程中,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期诸侯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诸侯国实力异常悬殊 B、分封制彻底废除 C、统一的趋势不断增强 D、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上一页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