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表格呈现了黄埔军校几期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时间。按常规,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20世纪20年代黄埔军校学制不按常规进行。这反映了当时(   )

    黄埔军校第一期生

    1924年5月入校,1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二期生

    1924年8月入校,1925年9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三期生

    1924年12月入校,1926年1月毕业

    黄埔军校第四期生

    1925年10月入校,1926年10月毕业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军队素质大幅度提升 C、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D、军官教育流于形式
  • 2、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建立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D、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共产党合作
  •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以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能够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这一决议案的发表(   )
    A、表明共产党政治趋于成熟 B、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C、加快国民革命运动的到来 D、确定国民革命的政治纲领
  • 4、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迈向近代社会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应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①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能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

    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②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

    (1912年2月16日)

    【示例】制度建设: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军事等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以失败告终,说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但维新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1915年《新青年》创刊开始,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摘编自《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改变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给示例,仿写②所评论的历史事件中有识之士进行的制度建设,并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的主张者们认为“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的理由。
  • 5、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被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框中所示内容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

    ①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②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

    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以下是博物馆的4件展品。

    ①虎门一号销烟池出土的铺地石

    ②打捞出水的“致远舰”残件

    ③义和团旗帜

    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写给陕甘等地的书信

    (1)、请将材料一中的条约内容与下列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正确对应。(填序号) 
    (2)、依据材料二,能用于研究黄海海战的展品是:(填序号)。将展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填序号)。
    (3)、材料二中的4件展品反映以下哪一主题?并说明你的理由。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 6、下图▲处应填入的不平等条约是《》。

  • 7、【中法战争】正当中越两国抗法斗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清政府和法国签订《》,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 8、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对这两次事件看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图1事件将图2事件推向了高潮 C、图2事件加速了图1事件的发展 D、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9、20世纪初,《神州日报》刊登漫画《苍蝇不钻无缝蛋》(如右图)。该漫画意在(   )

    A、宣传“求富”主张 B、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0、如图出自1857年3月14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原图,图片附文:“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该图描绘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11、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北平学生的行动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四五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12、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 B、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 13、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阅读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材料一说起“卢沟桥“,老人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材料二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向全国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于7月15日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指出: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材料三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1)、上述材料摘编自《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其中日军所说的“一名士兵失踪“是事实吗?为什么?
    (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有何意义?
  • 1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26年11月底,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湖南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到1927年1月,会员增加到200万人。192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在会上指责湖南工农运动“过火““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到湖南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等县考察农民运动。他召集农民和农运工作者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打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阐明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强调: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红军中的党组织,由军委而团委、营委,连设连支部,各班自成一小组。这个组织,很能适用于斗争……官长士兵的穿吃一样,待遇平等。

    ——摘编自《杨开明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

    材料三在四军各团营兵士内,是非常团结,彼此相依为命的……每个士兵都知道对工农的帮助的重要,到达某一地方每个士兵能自动向群众宣传,与之发生亲密的关系。

    ——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陈独秀相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7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帮助其找到的革命道路。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请列举两件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中国工农红军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 15、小李同学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设计了以下图表,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1860年

    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19世纪70—90年代

    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设立天津电报学堂及湖北铁路局附设的化学堂、矿学堂等;筹建南洋、北洋、广东、福建等海军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示意图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明显地出现了“沉沦“和“上升“的发展阶段,像个元宝形,开始时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为什么以1840年作为起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沉沦“到谷底的主要表现。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升出一片光明“的主要革命力量是什么。
  • 16、下列两则连环画可共同佐证(   )

    10月3日,蒋介石批准了这个计划。杜聿明于10月7日召集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等将领开会,并决定10月15日展开攻击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现,那么解放军的淮海战役计划可能被打乱。然而东北战场形势的迅速变化,促使蒋介石改变了计划。10月15日清晨,杜聿明正要去前方指挥时,蒋介石从南京来到徐州,要杜聿明同他去东北

    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北伐战争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进行 D、解放战争的进行
  •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下列表述与“定型“相匹配的是(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正式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18、右图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的照片。其中最高处的标语为“国民大会“。5月7日,上海各学校各团体代表2万余人于西门外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要求北洋政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显示了(   )

    A、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作用 B、民族危机下群众自发地参与维护国权 C、新文化运动已经影响到社会多个阶层 D、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表现出了坚强斗志
  • 19、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1912年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0月30日

    云南发动起义,组成云南军政府,蔡锷为都督

    1911年11月初

    上海军政府成立

    A、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 B、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C、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D、武昌起义产生的影响
  • 20、运用表格梳理重大史事、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是重要的学史方法。以下表格内容表明(   )

    时间

    1840—1842年

    1865—1878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侵略

    鸦片战争

    阿古柏侵占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抗

    三元里人民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A、列强侵略势力伸向我国西南地区 B、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C、统治阶级对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