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表的内容反映出《诗经》的特点是(     )

    诗句

    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子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抗敌的高昂士气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

    讽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郑风·子衿》

    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情,歌颂美好爱情

    A、形式多样 B、通俗易懂 C、关注现实 D、博采众长
  • 2、《黄帝内经》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望闻问切 B、高超医术 C、经验传承 D、顺应自然
  •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的为统治者而“鸣”,有的为百姓而“鸣”,其中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和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分别出自(     )
    A、墨家、道家 B、法家、儒家 C、法家、兵家 D、兵家、儒家
  • 4、表是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表,表中的内容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学生

    孟懿子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A、以德治国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 5、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材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人民支持 B、使秦国国富民强 C、促进了国家统一 D、加快了民族交融
  • 6、通过对利簋及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     )

    A、商汤灭夏 B、西周分封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 7、自然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的考古遗迹中都存在着有关洪水的地质记录。据此推测,大禹治水的传说(     )
    A、真实可信,是经考古证实的历史 B、完全虚构,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C、有所夸张,但蕴含真实历史信息 D、真实可信,是代代流传的信史
  • 8、“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材料中这个“过渡”开始于(     )
    A、山顶洞人时期 B、仰韶文化早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晚期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   皇上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皇上都能够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旧的东西不能抛弃呢?过去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民被称为子民,或者被称为蚁民。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就说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实际上这个主权后来很快被少数军阀控制,以后又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有何意义?
    (2)、小历认为,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已经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其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2)、如何理解《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政治改制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暴力反洋运动”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近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   沧海桑田》

    (1)、据材料一,归纳“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分布变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列强对中国侵略形式的变化及其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 12、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中共二大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       )
    A、共产国际对此作出明确的指示 B、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 13、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公司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发行了股票。股票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934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 14、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扫六合”在哪一年完成?
    (2)、材料二中的御史大夫掌管哪方面?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表明秦朝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以谁为中心?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材料二:

    (1)、材料二中的墨子和韩非子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2)、在历史活动课上,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名《人与自然》栏目主持人。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谁最适合?为什么?
    (3)、孟子对战争的看法是什么?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的是谁?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原文大意:在这个时候,是商鞅辅佐他。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材料二: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中“商君佐之”其中的“之”指的是谁?

    (2)结合材料二,如果你是农民,你最支持商鞅的哪项措施,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变法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哪一项?

    (4)结合材料三,说说秦国毫不费力取得黄河以西大片土地的原因。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一个由废纸壳、废报纸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司母戊鼎”。这个方鼎是手工艺作坊的十几个孩子们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入中华传统元素的环保制作,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环保的意义。

              

    图中方鼎为旧报纸、纸盒做的-司母戊鼎

    (1)、司母戊鼎是我国什么时期的青铜器代表?请再举一例同时期著名青铜器。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朝?司母戊鼎上面铸刻的文字属于哪一种文字类型?
    (3)、司母戊鼎主要用途是什么?在世界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 18、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主要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名称是什么?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图三是“铁制农具”。那么铁制工具何时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 19、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陈胜、吴广 B、项羽 C、刘邦 D、刘秀
  • 20、秦统一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所需物品,他应该带哪种货币才行(     )
    A、 B、 C、 D、
上一页 209 210 211 212 2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