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畅销海外,换来大量原产于美洲等地的银元,这些银元“以块计,每块分十角,角分十分”,民众交易也逐渐使用“元(块)”“角”“分”等货币单位。这反映的是(    )
    A、铜钱大量铸造 B、全球经济互动 C、北方入口南迁 D、交于广泛流通
  • 2、下面为清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多次刊印的日用类书籍《商贾便览》的部分目录信息。该目录信息反映了当时(    )

    A、农业技术先进 B、政府收入减少 C、人口迅速增加 D、商品经济活跃
  • 3、辽上京城东西轴线以南的建筑多具有汉制特点,以北的建筑多随契丹旧俗设有毡帐区,展现出鲜明的二元特色。这种布局体现出辽(    )
    A、消除了区域差别 B、强化了地方治理 C、吸收了中原文化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4、下图为宋代工匠设计的鲫鱼杯及其原理。这一设计体现了(    )

    工匠将绘制的卿鱼装些入杯底。然后在其上安放一小块凸连镜,就做成了这种奇特的酒杯。此杯盛水或盛酒后共内可见“有一卿长寸许、游泳可爱”。

    A、科技与生活结合 B、儒家思想的发展 C、书法与绘画融合 D、都市生活的繁华
  • 5、唐开元十六年,皇帝诏令:  “自今岁普熟,谷价至贱,必恐伤农”,宜加钱收买粮食“以实仓廪,纵逢水旱,不虑阻饥”。据此可知,当时政府(    )
    A、提高商人地位 B、重视整顿吏治 C、提倡兴修水利 D、关注民生问题
  • 6、西汉时,权贵不乏起家卑微者,皇后也有平民出身者;但东汉时,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由当地豪强大族控制,皇后也多出身高官将相之门。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    )
    A、官僚机构复杂 B、礼教秩序瓦解 C、选官制度完善 D、门第观念渐浓
  • 7、 古文字“盐”有如下构形释义。与该字构形释义相关的是古代的(    )

    该字上方左侧有一只大眼晴,与古文字“臣"相通:表示监督盐业生产的官员。上方右侧为一“人"字,喻意制盐工人;人字下面为一“卤"字、表示制监原料“卤水”.最下方为装盐容器 “皿”字、这几部分合起来即有官员监视工人用卤水制盐的含义。

    A、盐业官营现象 B、轻徭薄赋举措 C、重农抑商政策 D、崇文抑武风气
  • 8、 战国时期,越来越多诸侯国的城墙加宽增高,城墙和护城壕沟之间的距离变宽,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社会等级分明 B、兼并战争加剧 C、边疆治理强化 D、社会风气开放
  • 9、 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 10、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二:1978—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根据材料一,说明首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出口货物总量呈现一种怎样的发展态势?出现这一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新时期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些合理建议。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                                                                           小岗生产队农民签订的保证书

    材料二:1984年,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后来,这家企业改制为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4年后,国务院在全国各地先后选择了27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

    材料三:邓小平曾经说过:“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只要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它就就可以推行下去。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嘛!”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政策后来发展为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在全国推广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项改革?这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评价经济政策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4)、综合上述,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得到什么启示?
  • 12、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材料三: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出现了以下变化: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象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有何影响?
    (4)、材料三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当时我国哪些运动所致?这些运动属于什么错误?
  • 13、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只召开了以上大会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 15、在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后,当时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等。材料主要说明
    A、经济特区开发不得人心 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特区改革开放的阻力较大 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被提出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17、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如何对农村进行改革的问题 D、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问题
  • 18、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从根本上说,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从下表中任选一种社会思潮,运用材料中的原理予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顺畅,字数不少于100字。)

    维新变法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

    民主共和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理性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

    思潮:

    论述:

  • 19、 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与人类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贸易政策一览表(部分)

    朝代

    边境贸易政策

    朝代

    海上贸易政策

    汉朝

    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边境贸易

    唐朝

    建立蕃坊、蕃市、蕃学、蕃长,优待外商

    公开招募使臣开展官方贸易活动

    在广州设立市舶使

    魏晋

    南北朝

    设立“四通市”,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

    宋朝

    主动遣使往东南亚招徕外商,立法保护外商在华财产

    实行过所制度,保护中外商人,敦促敦煌郡协助商人购买内地商品

    颁布“元丰市舶法”,设立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隋朝

    设立丝路贸易的主管官员

    增设开放口岸,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

    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在洛阳开办中外商品交易会,积极招徕外商

    元朝

    修订《市舶法则》,完善市舶机构

    唐朝

    完善驿站制度,设立长兴坊,为中外商人提供便利

    积极组织“官本船”贸易

    ——摘编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材料二  在发生猎奴战争的许多地方,部落人口损失殆尽,其他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以黑猎黑引发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过程中断,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奴隶贸易给非洲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这种精神奴役严重束缚了非洲人的文明创造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地区冲突不仅破坏了地区安全格局,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秩序存在由全球化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从美国对华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至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泛安全化冲击,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受到严峻挑战。

    ——摘编自高飞、于泽洋《全球治理困境与中国治理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造成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应对全球挑战和危机谈谈你的想法。
  •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和习俗的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传统的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天下大一统”的传统观念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

    ——摘编自赵德昊、周光辉《从大一统到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并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制度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上一页 159 160 161 162 1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