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帝写给哪位将领的挽联( )A、邓世昌 B、左宝贵 C、丁汝昌 D、徐邦道
-
2、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自救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变法自强 B、振兴中华 C、自强、求富 D、民主、科学
-
3、如图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关于这部历史文献,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发动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 B、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C、具有空想性,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D、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
4、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历史事件是( )A、定都天京 B、永安封王 C、金田起义 D、北伐西征
-
5、先在科举考试道路上屡次失败,后又撰写《劝世良言》,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 )A、石达开 B、洪秀全 C、韦昌辉 D、杨秀清
-
6、如图是被两个强盗洗劫一空的圆明园局部图,这两个强盗是( )
A、英法联军 B、美俄联军 C、英美联军 D、日俄联军 -
7、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向中国贩卖鸦片,谋取暴力。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沙俄 C、英国 D、法国
-
8、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定了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屈辱——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国侵略 C、探索——中国近代化历程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9、严复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物,而且在制度。近代中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其屈辱表现之一就是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诸多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
材料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创立了什么学派?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请列举两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这一学派中的集大成者是谁?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的两项内容。(3)、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 -
12、
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地图展变化】

(1)阅读材料中的两幅地图,说出战国形势图中D②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哪国?观察从图一到图二有哪些突出变化?
【工具话发展】

(2)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图一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们生活在那条大河流域?
(3)图二中的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是什么?
【工程显历史】

某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4)材料中的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什么?它是谁主持修建的?它有何功能?
-
13、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材料二:【齐鲁大地】因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康、卫诸国,其中武王的弟弟且受封于鲁,故后世简称该地区为“鲁”。

——《地名里的中国故事》载于2022年第11期《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三:“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四: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利簋(如图)。该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2)、根据材料二中山东被称为鲁或齐鲁与历史上的哪一制度有关?(1这一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这一制度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如图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4)、说出材料四中的“武征商”的战役名称。 -
14、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的史料中史料信度最高的是( )A、史书:《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B、历史题材影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C、考古出土的文物:商鞅铜方量 D、历史题材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商鞅变法》
-
15、对于“商鞅变法”,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桓宽《盐铁论·非鞅》记载:“商鞅以重刑峻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而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分析材料的过程,让我们知道( )A、商鞅变法发生在秦朝时期 B、法家思想不利于治理国家 C、商鞅变法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分析历史事件需一分为二
-
16、诗句“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指饿死的人)”,诗句主要反映了都江堰的修建( )A、促进农业发展 B、促进旅游业发展 C、发挥航运作用 D、加速人口迁移
-
17、“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从材料可以得知,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C、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 D、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霸
-
18、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来自( )A、燕国 B、齐国 C、吴国 D、秦国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改革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伯里克利创制的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局限性。(2)、指出材料二中的改革名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改革在政治方面实行的措施。(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于改革和创新的认识。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法内容包括诉讼程序、债权、所有权、家长权、继承权、宗教法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该法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材料二 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该法典由四部法律构成,该法典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改编自历史学家马世力的话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名称并且概括该法颁布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典编撰的背景和影响。(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