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史称“桐叶封弟”。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历史制度有关?“叔虞”属于这一制度的哪一等级?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三点即可)(3)、除材料二外,再写出两位春秋时期称霸的霸主。 -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如此精确的历法出现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
4、“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取得民心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
5、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A、鼓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C、确立县制 D、抑制商业贸易
-
6、春秋时期最早出现的霸主是(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
7、“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主宣传语,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商朝的书面语”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
8、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荀子》
-
9、下图是根据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而绘制的一张宫殿复原图,判断这是哪一朝代的宫殿(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10、他是中国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又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1)、材料一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一项重要工作。请你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件文物对上述这句话进行说明。(可以介绍朝代、用途、出土地点、地位、体现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都江堰
材料二图片中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的建成有何影响。
(3)、材料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材料三中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
12、历史学习小组进行“触摸中国王朝、展现东方文明”的主题研讨活动,邀请你参加。(1)、【朝代脉动】
材料一
图一人物于约公元前1600年灭掉了哪个王朝?图二人物建立了哪一制度来巩固统治?
(2)、【社会转型】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二,写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哪一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写出商鞅变法的特点。
(3)、【权力变化】材料三 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
——选自《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三,说明秦国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国家统一】材料四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根据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和秦统一中国之间的关系。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观点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
13、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的重要领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国家宝藏》越王勾践剑解说词:
我要守护的国宝是越王勾践剑。它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它通高55.6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此剑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材料二中越王勾践剑充分体现了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请你模仿“越王勾践剑解说词”为国宝司母戊鼎写一篇解说词。(解说词应包含示例中的要素)
(3)、材料三材料三中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的原因是哪一经济活动的发展?
(4)、材料四 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
14、下面为商代青铜器代表牛形铜觥(gōng)。牛背上立有一虎,既是抓手,又是装饰;牛身上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A、青铜铸造业规模大 B、青铜礼器种类多样 C、青铜器的用途各异 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
15、“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引文中描述的“局面”( )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
16、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历史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 )
①“无为而治” ②“为政以德” ③“民贵君轻” ④“兼爱”“非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7、下面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图案,展现了人们习射、攻城、舟战等场景,被誉为战国的“清明上河图”。该铜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干戈不息 C、使用铁器、发展生产 D、礼崩乐坏、变法改革
-
18、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亿万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C、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D、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
19、下列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 ②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③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0、一名同学搜集了铁制农具的出现、勾践剑与夫差矛、商鞅方升、围魏救赵示意图等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吴越两国的争霸 C、秦国变法后实现国富兵强 D、早期国家的产生